只有少数幸运儿赶上了30美元的售价,不幸的大多数认为Gearbox罪大恶极。
独立游戏能否做到3A游戏的规模还是未解之谜,我们已知的是:只要艺高人胆大,独立游戏一定能卖出3A游戏的价格。
虽然某些场合一谈起钱就会让气氛变得尴尬,我们还是得正视这样的现实:游戏的价格也是连接玩家与开发者的桥梁之一,倘若双方对游戏的估值误差过大,这座桥梁就会崩塌,双方的关系轻易就会因为几个数字闹僵。
在如今的Steam上,“一款处于抢先体验阶段的游戏突然将价格提高一倍”百分百会成为一场闹剧的导火索。《少数幸运儿》(We Happy Few)就选择了错误的涨价时机,并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在过去的数十小时内,《少数幸运儿》在Steam上遭遇了数以百计的差评轰炸,原因是游戏的售价从30美元提升到了51美元(涨价其实发生在8月16日)——随着内容不断完善,游戏在抢先体验阶段涨价并不是新鲜事,只是这突然翻倍的增长幅度令人费解。
在得不到令人满意的解释的情况下,一些玩家迅速就将矛头指向了上个月突然“接手”本作的发行商Gearbox:在宣布双方达成合作之后,《少数幸运儿》发生了一连串诡异的变化,包括突然宣布要卖季票,还有推出一款售价高达150美元,却不包含游戏本身的“收藏版”(也亏他们想得出来……)。
对于一些人而言,Gearbox是一家以“吃相难看”著称的厂商,曾在接手后以搞臭名声为代价迅速榨干了《毁灭公爵》系列的价值,并疑似挪用世嘉为开发《异形:殖民军》(Aliens: Colonial Marines)的投资偷偷做自家的《无主之地》(Borderlands)——虽然相关消息源是匿名人士,但游戏经历漫长开发期后糟糕的赶工品质与和世嘉打的官司都足以成为证据。至于收购的《家园》(Homeworld)系列是否在其手中得到了应有的待遇,玩家心中自然有数。
在《为战而生》(Battleborn)被《守望先锋》(Overwatch)打得溃不成军之后,Gearbox曾一度陷入苟延残喘,而当时唯一的救命稻草居然是翻炒2011年的冷饭《子弹风暴》(Bulletstorm: Full Clip Edition)——并将毫无诚意的复刻版价格定到了丧心病狂的50美元(还不包括DLC)。发售期还正好撞上世嘉的《猎天使魔女》(Bayonetta)PC版移植,与20美元的诚意价格与良心画质形成了鲜明对比,销量至今不及后者的十分之一。为了吊命,Gearbox被迫求助于发行业务,先后公布了《堡垒之夜》(Fortnite)与《少数幸运儿》的发行计划。
而这群玩家对Gearbox的多年积怨就如同活火山一般,只需一座火山口就能喷发,《少数幸运儿》正好堵在了火山口上。从公关的角度讲,《少数幸运儿》的开发团队Compulsion几乎是无懈可击的:他们早在2016年7月初——抢先体验版本正式发售之前,就在公布最初售价的同时宣布过游戏会逐渐涨价,也在与Gearbox达成合作的公告中提到了游戏完整版的价格将是60美元,甚至对于8月中旬的涨价也提前11天发出了预告。开发团队对玩家毫无隐瞒,而且一直与Steam社区维持频繁互动——如果有人自愿放弃知情权,拒绝接收这些公开的信息,自然不应归咎于无辜的团队。但Gearbox在这座坚实的公关壁垒上凿出了巨大的漏洞。
在Steam论坛的置顶帖中,开发团队对突然提价的行为做出了解释:为了未来的零售版考虑,游戏的价格必须在所有平台保持一致。但这并没有充足的说服力——因为游戏距离正式发售(2018年4月13日)还相当遥远。在一切阴谋论都指向“幕后黑手”Gearbox的同时,这家曾经对开发团队“关怀备至”的发行伙伴却将此事高高挂起,任由开发者在论坛中为玩家的质疑和挑衅焦头烂额。
在Steam论坛中,自然会有玩家为开发团队鸣不平,但理性的声音很容易就会被暴民愤怒的呐喊掩盖,一位玩家向开发团队提问:“既然Gearbox接手了发行、营销和宣传,他们不该派一位代表来这儿与Steam消费者和潜在的消费者沟通吗?只有你们单打独斗真是让人感到不公平。”
开发团队成员Manywhelps对此表示:“他们确实应该这么做。他们与我们的沟通理念不同。我希望这点能够改变。这正是这种反对Gearbox的恨意对我们而言如此棘手的原因之一——我们每天都在为了让游戏变得更好而努力,为什么要为这种事惩罚我们?”
在《少数幸运儿》涨价的背后,是开发团队不断扩张的规模与愿景——两年来,Compulsion的10人团队已经扩充至40人规模,他们对于《少数幸运儿》的野心也在随之膨胀。发行商的财力支撑确实能为独立游戏团队增添不少底气,但如果这发行商是常年在网上被人追着黑的Gearbox……开发团队恐怕需要在为此付出代价之前就做好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