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因为被逼无奈,WeGame版的“独占中文”后来泡汤了。
一周前,《饥荒》开发商Klei的新作《缺氧》宣布登陆腾讯WeGame。根据官方页面的说法,WeGame版《缺氧》会是“独占中文”。
Klei在Steam上发售的游戏没有任何一款自带官方中文(准确地说是只有英文),所有的汉化都靠热心玩家在创意工坊中上传、分享给大家。
不得不说,Klei对本地化很不上心、很懒。但由于《饥荒》等Klei的热门游戏受众体量巨大,光是汉化就有许多个,所以对玩家们而言,没有官中一直以来也不是大问题,反正有“创意工坊独占中文补丁”可用。
“独占中文”四个字本身话题度也不高,很少放到台面来讲,但其实早已有之,是正常的商业行为。
索尼就经常这样做,牵头汉化做出各种主机游戏的繁体中文版,仅在PS4上独占。正因如此,《尼尔:机械纪元》PS4版才有中文,Steam版却没有。理论上这就是个谁出钱汉化、谁独占中文的道理。
但这四个字还是挑动了玩家的神经。在14日宣布“独占中文”以后,Steam版《缺氧》首页的最有价值评测区已经一片红。
玩家们给差评可以理解。《缺氧》的开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Steam玩家在游戏抢先体验阶段的支持,而抢先体验基本上就是个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事,类似免费给厂商做游戏测试。
某些游戏会在脱离抢先体验阶段后涨价,那点差价算是玩家获得的唯一回报,但《缺氧》之前还从68降到了58……当时允许玩家选择退款重买。我也是抢先体验玩家之一,但实在是喜欢《缺氧》,于是懒得重买,就算给Klei十元小费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无私奉献的抢先体验玩家获得的服务还没其他玩家好,心里难免就会有落差。而大家也早已形成了拿Steam差评宣泄情绪同时维权的习惯……
V社前两天的博客说得好:
……那为什么评测恶意轰炸会成为一个问题?一方面,进行轰炸的玩家达成了用户评测的目的:他们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告诉大家为什么不应该购买这个游戏。但我们也注意到玩家关注的问题常常与游戏无关。有可能他们只是对游戏开发者在网上某些言论的不满,或者对于开发者对 Steam 版本游戏中所做的一些决定相对于其他平台版本不同而不快,又或者他们仅仅是不喜欢游戏开发者的政治主张。这些都是对游戏不满并进行评测的恰当理由。
不过,事情最后又迎来一个转折。在21日WeGame版《缺氧》发售当天,Klei又在Steam发布公告,特地用中文说明了情况,解释Steam也会出官方中文,就用腾讯那个版本,10月就上。
换言之,WeGame版的独占中文应该是做不得数了,最多那也只能叫“限时独占”。“独占中文”是不新鲜,但“限时独占中文”确实还真是新鲜。
反正这又是一个“差评倒逼汉化”的故事,然而我们应该可以看出,它相比之前那些情况已经有点儿不同。腾讯原本可以把“独占中文”作为一个市场突破口,从理论上讲,WeGame也有着搞独占的权利。但显然现实要比理论复杂。
经此一役,腾讯WeGame以后可能不会再搞“独占中文”了,可惜了一个市场突破口,应该不会开心;Klei在本地化上大概也不能再继续懒下去了,忒多差评抹也抹不掉,应该也不开心;打差评的Steam玩家们逼得腾讯与Klei妥协,最终收获了一个腾讯版的官方中文……
“差评倒逼汉化”汉化是不是美事一桩?对玩家而言,答案通常都是肯定的,因为那既有实实在在的官方中文,也有逼迫厂商就范带来的、胜利的喜悦。只是这一回,实实在在的前者其实已不是关键,最多只是省去了打开创意工坊的麻烦,精神上胜利的喜悦不知何时更占上风,成了“差评倒逼汉化”带来的最大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