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风格极其“示波器向”的益智小品,为了玩好这款游戏,本人重新翻阅了高中物理课本,归纳出了一些技巧以飨读者。
很久很久以前,笔者上中学的时代,那个时候的娱乐方式已经贫乏到用纸笔来下五子棋的程度,甚至于一台文曲星就能被奉为神器,同学们对于“玩”的渴望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令人欣慰的是,作为理科生还能偶尔走进实验室,做一些合成乙酸乙酯、观察淀粉酶催化浆糊的日常任务放松身心,而其中科技含量最高、趣味性最强的,就是那Geek味儿十足的示波器——阴极射线管发出的电子束通过水平偏置和垂直偏置系统,打在屏幕的荧光物质上显示波形,它前端控制面板有许多旋钮、按钮和开关,用于调整参数改变波形。
最简单的波形图案就是屏幕中间孤零零的一个小点,它持续闪烁并伴以轻微的扰动,绿莹莹的光芒让你想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各种黑科技。转动旋钮,你可以让这个点在屏幕上移动起来,后面拖着一道转瞬即逝的轨迹。我常想像自己拥有一双光速般的快手,可以操纵这个小点画出各种图形,甚至更进一步,用示波器来玩游戏。查阅一番资料后发现,原来早在1962年,就有人开发出了双人射击游戏,它的原理是“通过阴极射线射电管显示器来显示画面并模拟了一个包含各种星球的宇宙空间”,咳,这不就是示波器嘛!
《Ultraflow》——这部我刚刚通关的,画面风格极其“示波器向”的作品,勾起了我上述久违的记忆,十几年前那些恼人的公式和原理纷至沓来,重回脑海。
该作共有99个关卡,我以一分钟过一关的节奏,用时1小时30多分钟就把它打穿了,是最近这段时间玩到的最欢畅的手游。这款游戏的大致玩法,之前在这篇文章中有过简单介绍。总而言之,该作风格简约,但物理引擎模拟出的刚体行为(位移、碰撞、反弹、牵引等)非常给力,科幻感十足,和我一样对“示波器朋克”(姑且如此称呼)有好感的读者大概也会喜欢上。
为了玩好这款游戏,我重新翻阅了高中物理课本……的目录,归纳出了一些技巧,在此总结出来给各位读者春节享用。
游戏的过关目标是把屏幕一侧的小球打进另一侧的圆环里,小球越过虚线后就脱离了玩家控制,所以必须谨慎地把握好方向和力度。小球里面的数字可以视为耐久度,每次和其他物件碰撞一下都会减1,归零则任务失败。
可见尽量减少碰撞次数是成功的关键,而小球碰撞这种运动,可以类比光的反射来计算最佳路径,所以有必要了解“切线”和“法线”两个概念,善用“镜面法”求得合理的发力角度。如下图:
必要时也可以脱出窠臼,适当地另辟蹊径:
在经典力学中,动量指的是运动物体的作用效果,它还有一个量纲和单位一致的孪生兄弟叫冲量,后者表述了对质点作用一段时间的积累效应的物理量,是改变质点机械运动状态的原因。
一个小球从被玩家发射,到最终入环的过程中会经历复杂的运动,玩家固然可以从生活经验中获得借鉴,但如果运用现成的“动量-冲量”思维来分析这一过程(毕竟这种仿佛出自柏拉图观想中的物理环境几乎难以在现实中求得),会使你的思考更加顺畅,动作更加沉稳。
当然这不是一种普适的技能。有些玩家可能会认为这种方法毫无×用,但也有人对此甘之如饴,获得一个正向Buff,以一分钟一关的节奏迅速打穿游戏。
游戏中的小球不仅是“质点”那么简单,从后面的关卡表现来看,它应该是个带电荷的小球,被同性电荷排斥,与异性电荷吸引,在电场中加速,形成千变万化的轨迹。
因为“电”的存在,小球得以在不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受到作用力影响,以至于难度越来越鬼畜。
游戏里有一种装置的阻力特别大,我称之为“地毯”,小球遇到它滚不了多远就会停下,一旦停下则任务失败。不过毒蛇出没之处,七步之内必有解药。“地毯”一般会和“加速器”成对出现,考验着玩家的手法。比如下图:
加速器的箭头形设计,给人一种力度十足的印象,尤其是下面这个关卡,“地球大炮”既视感扑面而来:
除了加速器,某些关卡还存在源电荷发出的静电场,有些提供引力,有些提供斥力。所以玩家必须合理控制小球的线速度,既要从引力的捕获中逃逸、偏转,又不能被斥力击上天,还是很有挑战性的。
第一款电子游戏是《Space War》,但直到雅达利的《Pong》问世之后,电子游戏才真正进入公众的视野,它模拟乒乓球运动风靡西方,开创了一项产业的先河。
《Ultraflow》中也有不少向乒乓球致敬的关卡,属于送分向,小球的耐久度高得惊人,基本上只要“随便朝任何方向用力地滑动一下”就能轻松过关,让玩家在片刻的轻松之中感受一把情怀。
从现在开始,我要告诉你,拥有什么样的素质才能玩家更快地打穿游戏。
手,是最具决定性的要素。我的童年偶像,生物学家童第周先生就拥有一双神奇的手,经常用常规器材做一些诸如“百微米级胚胎细胞外膜剥离”试验。而《Ultraflow》中某些关卡的设计,就需要像剥离细胞膜那样轻柔又精确地把小球“滑擦”(原谅我生造了一个动词)出去,来个畅快的一杆进洞,请体会一下:
《列子·汤问》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神箭手纪昌学艺时,用细线悬着一只虱子挂在窗户上,每天专心注视。3年后,那只虱子在他眼里变得和车轮一样大,轻易便能瞄准射中,终成一代大师。
我在一些屡屡失败的关卡中,总是想起前辈纪昌的神功,这种视A如G的本领,一定能够助我轻松破局:
眼力与操作,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二,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发出动作的时机。不过人类的计算力终究是有极限的。怎么理解这句话?我给你讲个故事你就明白了。
有一天你去问禅师,怎样才能通过《Ultraflow》的第93、97两关?
禅师默默拿出一台PC,插上Intel 815E芯片组并安装了ISD驱动,通过简单的编程读取了RNG单元中所记录的以若干电阻和振荡器热噪声为信息熵资源的数据,连接了打印机……
看着他娴熟的操作,你的眼睛越来越亮,期待着奇迹发生。最后,禅师把印着一行真随机数的纸条递给你,说:“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当作幸运数字,诵一声‘阿弥陀佛’,然后胡逼乱划吧。”
虽然细(忽)数(悠)了这么多伪科学元素,但也不要忘记,这只是一款有点像运行在示波器上的游戏。游戏是一种艺术,陶冶你的情操,还让你回忆起一天做十张卷子的美好年华。即使有时被虐得不能通关,也请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偶尔看看那些四散飞出的碎片,也是一种别样的雅致呀!
*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触乐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