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也不容易啊。
前两天,动画电影《大护法》在微博放出了预告片,宣布定档于7月13日。我看到一个宣传的说法是:这部让人“提心吊胆”的动画,终于过审了。
所谓“提心吊胆”,是因为内容存在一些可能导致卡审查的东西。《大护法》做了两年多,之前还举行过众筹。我的同事忘川老师参加过众筹,获得了观看点映的机会,据他说点映的粗剪版本的确有露点、爆头等片段。之所以点映,另一个因素是当初制作方几乎对于院线上映不抱希望,试图把作品在网络平台上以番剧形式播放,所以来征求观众意见,而“粗剪版本”也就是把各集攒到一起,情节不太连贯。
然而这片子终究还是交给光线来发行,并且过审了。《大护法》现在放出的预告片叫作“暴力与美”,名大于实,出现的镜头也就是花生人爆头(流的是绿血)、一闪而过的斩首镜头。我对于电影中暴力美学的理解启蒙自昆汀,在动画方面则是《Hellsing》,至于《大护法》这个动画电影,从预告片里我既没有看到多少暴力,也没看到美。
为了安全,《大护法》还学了《金刚狼3》的“自我分级”,在预告片尾注明“建议拾叁岁以上观众观看”。《金刚狼3》在中国大陆的版本的确有血腥暴力镜头,自己放出警告也是挺好,我也不觉得这片子特别适合低龄儿童。但问题是《大护法》是个画风相当朴拙的2D动画,“爆头”什么的顶了天也就那样。
尤其是PG-13这个标签,特别违和。这是美国电影协会(MPAA)定的分级标准,PG-13的作品一般包含不算严重的暴力、裸体、性感、粗话,13岁以下儿童建议家长陪同观看。尽管MPAA是个非官方民间组织,但一般来说美国电影的分级标签只能由MPAA最终确定。且不说《大护法》是否符合PG-13标准,作为中国企业生产、在中国进入院线的电影,用一个美国的分级标准,自己给自己打标签,实在是让人觉得挺滑稽的,甚至有点像是卖碟的老板故意用“禁片”标牌,吸引不知情的顾客。
可是好像也只能这么办。《大护法》在内容审核上,面临的上限是时隐时见的审查红线,看不见具体的标准,但触之即死;下限是“暴力”的基本元素,比如爆头啊斩首啊,没这些东西,作品本身内容会严重受影响。最后只能匍匐前进,露出屁股,先确保安全,再努力地跪起来,期待未来有一天能站起来,其间难免会显得姿势不那么好看。
我以前遇到看到这样的姿势,往往会血冲脑门,怒斥XXXXXXX,但后来对各种事情了解多一点,觉得想做产品的人都有些难处。电影如此,游戏也如此,比如今天刚看到腾讯自己的微信号“腾云”发了一篇文章,谈到《王者荣耀》要对社会价值体系做贡献。
这个表态同样有些略违和。整篇文章只字未提最近国家级媒体发炮指责《王者荣耀》“歪曲历史”,然而在这种时候做这样的表态,显然是有关联的。这本来不是一个游戏公司的责任,游戏公司在制作一款架空世界背景、仅仅取用部分历史人物设定的游戏时,没有什么法律和道义上的责任去“正本清源”。如果开发商自己出于良善之愿,主动要做点什么额外的事情,那当然应当称赞,然而被“歪曲历史”的大棒驱赶着去表态,又是另一回事了。
可是又能怎么办呢?麻烦上门了,也就只能这么做了,虽然姿势不一定特别好看,有些东西看上去还挺滑稽。像是今天做了国服发布会的CSGO,貌似也是能和谐就和谐,贯彻了石油血传统。
“保护未成年人”在任何国家都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审查动因,继而化作或清晰或模糊的标准。然而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里把“未成年人”这四个字从中世纪开始捋了一遍,结论就是这个概念本来就是大众传媒发展起来之后才建立起来的,准确地说是20世纪以后的事情,在此之前“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在西欧是不分的。20世纪后半叶,全世界才建立起“分级制度”,搞出一系列标准,也只是适应当时的“未成年人”概念。
老实说,我觉得1990年到2010年这段时间,“未成年人”的概念在发生急速的变化。尤其是2000年后出生的这一代人,从有思考能力起就深度接触网络,其心理的塑形与网络时代之前的“未成年人”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很多时候我跟现在十二三岁的孩子聊天,脑袋里时常蹦出八个字:“可敬可畏,可叹可怖”。
什么时候,我在这一代人眼里,会显得老朽而滑稽呢?说不定现在已经是了。然后我还要把那些他们看来僵硬古板的标准套给他们,或者那这些东西出来当卖点?我对于在文化娱乐方面“保护未成年”没有任何忧虑,我比较担心如何保护我们这些终将老去的成年人。
所以我最后考虑了一下本文的分级:本人今年25岁,故本文仅建议贰拾伍岁以上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