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乐夜话:玩游戏玩游戏,到底玩个啥?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看《半衰期:爱莉克斯》和《赛博朋克2077》的新闻会想到这些……

实习编辑张耀2019年11月28日 18时40分

触乐夜话,每天胡侃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图/小罗

最近,Valve公布了“半衰期”系列的新作《半衰期:爱莉克斯》,这是一款VR游戏,长度据说与《半衰期2》相当。CDPR则公布了《赛博朋克2077》的新细节,游戏中有四分之三的场景是可破坏的,每个主要角色都有独立动画,NPC也会对天气做出实时反应等等。

这两个新闻之间似乎没什么关系,但又都和游戏行业的技术发展有关。VR游戏让我们觉得身临其中,可破坏的场景表明游戏的细节越做越好,这些无疑都增加了玩家的沉浸感,照这样下去,说不定在未来我们真的能像电影《头号玩家》里那样,戴上头套就进入到一个让你分不清虚拟与现实、智能NPC与真人的全新世界中。

到那个时候,热爱“纸片人老婆”的人们应该会很高兴吧?

让人全身心地沉浸,对玩家来说是好事,但在游戏受到非议中,恐怕也有太令人“沉浸”的因素。在家长或旁人看来,孩子一玩起游戏,就仿佛和现实剥离,啥都不管不顾了,成何体统?别说家长了,有时候我看到小孩低头驼背,紧抓着手机玩,像行尸走肉一样,也会莫名觉得讨厌。

站在自己的角度辩护的话,我会说:什么东西太沉迷都不好。事实上,比起一般事物,游戏好像就是会更容易让人沉迷一些,它即时简单的回馈机制是许多娱乐方式所不具备的。而且,市面上确实存在很多不好的游戏,甚至有一些不能称之为游戏,只是利用游戏概念赚钱的软件。

但如果因此就把游戏一杆子打死,那也不对。因为在防止游戏沉迷上,家长是可以引导孩子的,许多游戏现在也自带防沉迷机制。好的游戏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以及更多东西,如何让大家辨别好游戏,其实也是游戏媒体的作用之一。

人们经常摇头叹息,说现在年轻人不爱读书了,这的确挺遗憾的,但实际上像《巫师3》这样的好游戏,它的文字水平不差,玩下来阅读量也不低呀。没错,论信息密度它比不上专业书籍,论文学性它比不上经典名著,但我认为它至少不比市面上的畅销小说要差。

再拓展一下,游戏中蕴藏的内涵还有很多,比如《尼尔:机械纪元》里涉及哲学知识,“刺客信条”系列涉及历史知识。有人会说,那为什么不看哲学书、历史书呢?问题在于,不玩这些游戏,很多人也许根本不会对这些领域感兴趣,但如果游戏激起了兴趣的火花,反而可能促使你翻开相关的书籍。兴趣,永远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与其不让孩子玩游戏,不如主动地让孩子接触好游戏,有些游戏——比如《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它是好的,我们都知道,玩多了好游戏,自然能对糟糕的游戏提高免疫力。

文艺复兴、美国独立、法国大革命、古埃及和古希腊……“刺客信条”系列激起了很多人对于世界史的兴趣

 家长如果嫌麻烦,就要一竿子打死全部游戏,不让孩子玩行不行?不好说,毕竟从结果上讲,很多不玩游戏的孩子长大后都成为了青年才俊。但我依然觉得有些可惜,因为有一些朦胧的、美好的可能性就这么被扼杀了。而且如果孩子真想玩,你也不能管孩子一辈子呀,就我所见而言,年少时若压抑得紧了,长大后到了宽容的环境,很可能会更叛逆放肆,玩得更厉害。

游戏给我带来了什么呢?好像能说的东西有很多,又好像什么东西都说不出口。我以前觉得,游戏让我更包容了,因为懂得了喜欢的东西不被主流认可是什么滋味,所以对其他事物也能够将心比心。但后来想了想,说不定是我本来就比较随性,和游戏关系不大呢?再后来,我就不想了,想那么多干嘛?享受游戏不就好了。我曾经看过一篇报道,里面有位玩家在谈到对游戏的态度时,说了一段话,我很认同:

“我不知道咋说,我只觉得,很多游戏把我想说的都说了,它替我哭了,也替我笑了,我真的没什么可说的了。”

1

实习编辑 张耀

一起嗨皮

查看更多张耀的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