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乐怪话:解谜推理作品,能“与时俱进”吗?

有难度,但也不是做不到。

编辑陈静2025年04月29日 18时40分

触乐怪话,每天胡侃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图/小罗

最近这段时间,一个喜欢推理小说的朋友给我推荐了一位日本作者——雨穴。资料显示,他原本是一名YouTuber,2018年开始在视频网站上发布作品,以戴着面具、身穿黑色衣服形象制作了一系列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的怪诞故事,由于不露脸,声音也经过了处理,他的个人信息也成了一个谜,反而让观众印象更深。从2021年起,他连续出版了多部悬疑推理小说,“怪屋谜案”“怪画谜案”系列都颇受好评。

根据朋友推荐,我也去读了雨穴的几本代表作,比如《怪屋谜案》《怪屋谜案2》《怪画谜案》《怪画谜案2》等等。由于是推理小说,在这里就不详细透露剧情了,但我可以说,只要读过一两本,大概就能了解他的书为什么能卖那么多——如果只看作案手法和推理过程,雨穴肯定不是最优秀的那批作者,但他不仅进步迅速,还能让人感受到久违的“说人话”和“时代感”。

雨穴的一些作品已经推出了简体中文版

“说人话”主要体现在,他的书立足于日常推理,人物、事件、线索都比较自然,重点凸显悬疑、怪诞的氛围。就算涉及到了“杀手组织”“邪教团体”这样的元素,起码也能够自圆其说,不会像另一些作品那样“为了醋包饺子”,比如非要把一群人凑到一个看上去就是为了凶杀案而特意设计的建筑物里去(我知道有些读者很喜欢绫辻行人的“馆”系列,这个系列销量也不错,但我只读了2本,就忍不住吐槽“奇技淫巧”——只要不去中村青司那个家伙设计的房子,我就是安全的)。

至于“时代感”,或许是因为做过YouTuber,雨穴作品里经常出现一些当下互联网时代人们熟悉的元素。当然,大部分是日本读者熟悉的元素,但即使如此,像是社交媒体、人肉搜索、大数据、AI等等,其他读者也能产生共鸣。比如《怪画谜案2》里,主角们足不出户,仅仅根据某个人发布的博客内容,就抽丝剥茧地推理出了此人的身份、家庭状况和经历,这就相当“有那味儿”了。值得一提的是,故事里的推理依据的大多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细节,很少通过巧合推进剧情,读起来相当舒服。

雨穴的YouTube频道

这两点也是我喜欢雨穴作品的原因。如果只看写作水平,他的文笔肯定不是最好的,小说结构和内在逻辑也有继续提升的空间,但简洁明快的风格、颇具时代感的元素,能让读者不由自主地期待他的作品——都已经2025年了,哪儿还有那么多暴风雪山庄、孤岛和与世隔绝的“案发”圣地呢?相比之下,大数据搜索、AI技术相关案件至少在题材上更吸引眼球。更何况,这种足不出户、仅凭收集资料推理的风格也可以成为“安乐椅侦探流”在当代的一种传承:坐在椅子上的除了爱织毛衣的慈祥老太太,也可以是喜欢网上吃瓜的宅男宅女嘛。

读过小说之后,我又联想起了玩过的一些游戏。比起推理小说,悬疑、解谜、恐怖类游戏对互联网、现代通信设备的应用倒是不少。比如《Beholder》《不要喂食猴子》里的监视、监听,《恐鬼症》里的EMF读取仪等等。不过,我目前还没有玩到游戏性足够好,又能把大数据、AI元素恰到好处地融合进剧情的作品,如果读者朋友玩到过,请推荐给我,拜托了。

《不要喂食猴子》里,玩家通过摄像头窥探其他人的生活

当然,如果把范围缩窄到“推理”这一点,那么“与时俱进”确实有难度。大家都知道,许多经典推理小说都建立在侦查、监视手段不够发达的基础上,才会让凶手们有机会制造出那么多机关、密室和古怪的线索,不在场证明也更容易伪造;换到现在,只要查监控、验DNA,凶手就很难仅凭手法脱罪。这应该也是许多推理小说作家、游戏开发者不得不处理的难题——只要故事发生在当代,作者就不能理直气壮地无视新技术手段,总不能每次都让案发现场的监控坏掉吧!

不过,我始终认为,新时代总会迎来与它相匹配的新内容。推理作品虽然创作起来不简单,还容易陷入套路,但毕竟大家都喜欢看,喜欢玩。雨穴的小说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实例,可观的销量也会让其他作者在这个方面继续探索下去。而游戏涉及到玩法和剧情,可创新的点就更多,所以,我期待在不久后能够玩到更多的新推理游戏,不仅发售时间新,内容也要新。

0

编辑 陈静

chenjing@chuapp.com

我只是一个路过的决斗者

查看更多陈静的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