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承认自己是粉,可也不想总是被遛啊。
《复仇者联盟3》在中国可谓一波三折。
从全球最晚的定档时间开始,到邀请主演阵容来华宣传,再到宣传活动流程以及宣发、营销各方面频频出现问题,这些矛盾点在今天下午的红毯活动中集中爆发了出来。许多想要见自己喜欢的演员一面,为此不惜请假、旷课、翘班(当然,后面的行为并不值得提倡),或从外地匆忙赶去上海的粉丝,要么因为一部分人的彻夜排队而无缘进入,要么因为彻夜排队而不得不忍耐冻饿、拥挤和连洗手间都去不了的窘况。他们的怒火,毫无疑问要发泄在主办方的身上。
我不想对这件事评价太多——出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内很多类似活动的宣发水平可以说是半斤八两。这次是漫威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并不能说明漫威更差而其他公司更好。如果让其他电影、电视剧、歌手、演员、艺术家的粉丝来评价自家的活动组织,要吐槽的肯定也是满坑满谷。
在粉丝经济如火如荼的今天,商家对待粉丝的态度,是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
如今的商家都懂得用感情来换取粉丝的忠诚度,从文化娱乐到其他产业,越来越多的厂商把自己的产品精心地包装起来,营造出一种“非商业化”的氛围(偶像为什么会被称为“贩卖梦想的职业”?);而粉丝们也会心照不宣地将自己对产品的感情商品化,将自己一部分意识的投射转化为资本(当下另一个很深入人心的理论:爱他就给他花钱)。
如果这种“感情—金钱”的关系一直建立在互相包容支持的基础上,进行良性循环的话,无论对商家还是粉丝而言都是好事。但现实之所以是现实,就是因为它不仅仅只有好事。毕竟感情实际上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一旦粉丝投入的感情成为商家任意妄为的资本,那么受到伤害的绝对不止粉丝而已。
就在今天,一位漫威粉丝朋友还苦笑着对我说:“虽然活动宣发很烂,但大家喜欢的毕竟是角色和演员,就算再怎么骂,电影还是要看,也不能说就干脆出坑了。”在她看来,或许官方正是摸准了这些核心向粉丝的心理,正因为他们非常不容易脱粉出坑,会维持消费,所以在搞活动时反而不会考虑他们的心情,相反,主办者会因为想要“吸引新人”,做出很多让老粉丝咬牙切齿痛心疾首的事儿来。
另外一位假面骑士粉丝朋友的发言就更一针见血一些:“在东大妈(东映)和财团B(万代)心目中,我们这种核心粉丝就像羊圈里的羊,逢年过节拉出来宰两刀总是没错的。”
换到游戏圈里,这样的情况可能不像演艺圈那么多,但也绝对不少。
自己喜欢的角色在续作中被写崩甚至搞死,前后不搭甚至多次吃书的剧情,一次又一次的复刻,层出不穷的Bug,逆向移植,宣传时说好独占发售时却恬不知耻地全平台,不课金没法玩,课了金也让人各种不痛快……事情或许有大有小,但无一例外都在“反正你们也会掏钱”的前提下,游戏厂商前仆后继地放飞着自我,玩家们虽然一直骂声不断,最后却也只能像王境泽表情包那样,“真香”。
大概KONAMI可以算作一个反例。它肯定不是唯一一个,但肯定是最有代表性的那个。
今天,KONAMI与欧足联长达10年的合作期宣告结束。
尽管从欧足联官方网站放出的内容来看,这很可能只是因为双方合同到期,且是由KONAMI一方提出的决定。然而在各媒体和社交平台上,不少专业人士和无数玩家普遍不看好KONAMI,无论是从游戏销量上分析,还是近乎发泄式的“反正有FIFA”“EA赢了”,甚至习惯性的“F**k KOMANI”,大家仿佛达成了某种共识,喷一下KONAMI总没错。
说起来算是老调重弹,不过KONAMI在粉丝心目中如此之差的口碑,与小岛秀夫和《合金装备:幻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小岛秀夫与“合金装备”系列,然而KONAMI在“小岛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无疑非常不光彩。更重要的是,其他厂商在与制作人产生分歧时,很少会把玩家牵扯进来,而KONAMI则刚好相反,无论是社交平台上大范围删帖还是突然下架《P.T.》,得罪更多的是玩家,而且大部分是KONAMI自己的核心粉丝。
“PES”系列足球游戏近10年来的销量下滑,并不是因为EA的“FIFA”系列质量有多么出色——实际上,“FIFA”系列这几年也成了不思进取的典型——而是KONAMI自己的制作组在不断作死,把自己的玩家不断送给EA。“PES”系列与欧足联合作的结束,有人猜测是再也担负不起版权费,但不管怎么样,这款游戏的衰落其实很大程度上和EA无关。
总之,正是这群核心粉丝,日后成了黑KONAMI的主力。
说到底,无论哪个圈子,粉丝们追求的,无非是“好好地看/听/玩……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已。这个要求很简单,但也没那么容易满足。而粉丝与商家的关系,也在彼此的进退之间维持着一种奇妙的平衡。
作为粉丝,我当然还是希望自己支持的厂商、作者和作品都少闹幺蛾子。毕竟多深的感情,也经不起一次又一次的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