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我的内心毫无波动。
不知怎么的,我对Steam突然失去了兴致——明明两三年前,我还亲切地称其为“男人的淘宝”。
我是2015年3月份用上的Steam。那会儿因为饱受Windows台式机各种无端抽风、越用越卡的折磨,换了不用折腾配置的笔记本也不见好转,我一怒之下上了顶配的Macbook Pro,舒坦至今。也是在那个时期,我看了纪录片《独立游戏大电影》,对“独立游戏”这个概念产生了强烈兴趣——尤其是影片中出现的《Braid》《Super Meat Boy》和《FEZ》这3款独立游戏。
我想玩,但不想用回Windows,也不愿意在Mac上搞“虚拟机”,这时出现在我面前的“救星”就是Steam——当时,Steam已经是网络上最大的数字游戏发行平台,且同时支持Windows、macOS、Linux等操作系统,而更幸运的是,我想玩的3款游戏这里都有,还都是Mac版。
我在21世纪初就是正版游戏的坚定支持者,但当时我们那儿除了“连邦软件连锁”,几乎找不到像样的游戏零售店,游戏都是在书店、报刊亭之类的地方摆卖,销量也是盗版的零头。在PS2退役后,我更是好几年没再玩过单机游戏。Steam的出现,几乎一下唤醒了我对游戏的热情,而支持Mac的游戏也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稀缺。
同年11月,赶上Steam启用人民币为结算单位,中国区也成为继俄罗斯区之后的又一个“低价区”,那个时期开始我便进入了“疯狂剁手”阶段,“疯狂周三”“周末特惠”“发行商周末”“夏日特惠”“秋季特惠”“圣诞特惠”次次有我挥洒人民币的身影,可买回来还玩过的游戏占比却越来越低——活活把“买游戏”变成“集邮”,说的就是我。
也是那个时期,现实中没有发行渠道的独立开发者们,似乎开始纷纷将Steam视为出路,Steam上的游戏数量开始了爆发式地增长。2015年Steam新增了2964款游戏,到2016年新增数量达到了4207款,2014至2016年间登陆Steam的游戏占据了商店总量的80%。尽管当时有“青睐之光”这样的玩家投票表决机制拦着,但还是无法阻挡越来越多的垃圾游戏被塞满Steam商店,一些值得被看见的游戏也越来越难被关注到。
再然后就是去年7月的那个“直接发行”系统,只要交足688元人民币,游戏就可以在Steam上架——2017年还没结束,Steam上架的新游戏数量便超过了2015年的总和,甚至一些国内厂商做的“一刀999”也能在上头售卖,期间Steam背后V社的种种不作为就不说了。
而后不知不觉,以前那个每天回家都要打开Steam刷刷队列的“剁手型人格”,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甚至前段时间完美世界宣布Steam将正式进入中国,大家纷纷担忧未来游戏不好买,而决定趁这次夏促疯狂剁手一波的时候,我也“佛”成了一座千手观音,直到要写“周六推荐”才想起来要点开Steam页面,然后发现热销产品列表前几页,几乎大多数游戏都“已在库中”——最终,我啥也没买,默默地关闭了Steam客户端。如今我最爱刷新的,反而是eShop的新品页面,对,就是任天堂Switch内置的那个。即便是电脑端的游戏,我现在也更愿意上GOG给波兰人送钱。为什么?我说不清原因。
前几天,我在聊天群里看到一个Steam链接,说官方开放了一个功能,可以查询用户在Steam平台为买游戏到底充值过多少钱,慈善包和礼物不计。我看了眼那个数字,而后翻了翻过去3年多我在Steam上的购买记录。
——说不定不久的以后,我真会跟Steam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