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挺想在游戏里学习和写作业的。
我喜欢给朋友们推荐自己喜欢的东西,推荐方式简单粗暴,有时候只用一个“好”字形容一切。有些朋友也同样推荐自己喜欢的东西给我。简单粗暴惯了,我们会用“垃圾”来指代除了推荐内容外一切被提及的东西。有时候,我们的聊天记录就像传销组织“月度最差”员工的演示文稿,充斥着糟糕的推荐理由、下意识的嫌弃,以及因为推荐引起的争执和“互喷”。
绝大多数时候,互相“安利”都是没有结果的。偶尔出现一些“真香”也是机缘巧合。接受别人“安利”本身就像是背负了一门功课,要做作业(查资料),要上课(去体验),就算是一部好剧、一首好歌或者是一系列好游戏,当别人拿着它,想安插在你已经做好的娱乐规划里时,就会下意识地产生抗拒。
今年11月以前,我对“星球大战”差不多就是这种抗拒态度。
“星战”这个品牌过去引进国内不少东西,但都被我完全错过了。在想要去了解之前,我总纠结一些现在看来无关紧要的东西:穿着白色盔甲(其实有迷彩色的)、戴着密封头盔的士兵是怎么回事?这帮人都能造宇宙飞船了,怎么步兵的战术装备还是跟英国人的红色外套(在战场上很显眼)一个思路?另外,这些家伙手里的斯特林冲锋枪(E11爆能步枪)是怎么回事,这种飞行速度肉眼可见的爆能枪能在未来战场上发挥什么作用?
各种欢乐向的美剧也在“帮倒忙”,编剧们喜欢把“星战”和“星际迷航”的粉丝塑造成“死宅”,好像正常聊天时谈到这些“梗”会没人听得懂。总之,在“我喜欢的东西必须酷,这样我才会显得很酷”的中二思想萦绕脑海的时候,我会下意识地抵触“星战”题材的任何内容,因为它们在我眼里很“边缘化”,想要补全“星战”的知识看起来也很麻烦,得耐下心来看不少电影以及相关的设定、漫画。
一个经典IP从诞生到现在一定累积了太多需要去了解的内容,查这些东西的感觉就像是欠了无数的功课要做,搞得我提不起兴趣。这能怪谁呢,我那时正在网上疯狂购买假金链子和New Era,为那些嘴里喊着“杀人放火”的黑人朋友欢呼……根本没空关注这样的题材。
一句话,我缺少一个去了解它的契机,这个契机实际上早就存在——出于对开发商Respawn Entertainment的信赖,前段时间我尝试了由他们主导开发的《星球大战绝地:陨落的武士团》。对于这款游戏,我有成堆的赞美之词,简单总结的话,就是它能让我体验到动作游戏的乐趣,还能让我读懂一个精彩故事。
正是因为被这款游戏的剧情所吸引,我才开始各种查找资料,翻看一些“星战”题材电影,看看新出的同题材美剧《曼达洛人》……当我被某些内容吸引时,就不会再去嫌弃它,而是愿意主动了解它的故事,并为之沉迷。
人嘛,总是兴趣驱动型的,想了解什么时一切都不再是负担。现在,我已经能做到一眼分辨出不同版本的暴风兵,解释不同颜色的光剑是怎么来的,以及为什么好多人超级讨厌凯洛·伦……距离一个真正的“星战迷”肯定还有段距离,但我已经喜欢上关于它的一切了。
接下来,是个非常生硬的转折。
前几天给电脑腾空间,折腾出来很早之前尝试过的《作业疯了》的Demo,本来手指都悬在“Delete”键上了,犹豫一下还是没有按下去。之前出差借住在亲戚家,我曾经用这个Demo和亲戚互动很久,对方也表示以后有机会还想再试试,按理说,不该删掉,但我真的不喜欢《作业疯了》。
你说它是游戏,但不像,因为核心玩法就是PPT加上解题;你说它是一款教育软件吧,也牵强,因为它不会教你做题,只是提供一个解答过程,而且它的内容有些地方我实在讨厌,迫切地想要删掉它。
《作业疯了》的开发者在Steam页面里这样写道:“你可能会因为无法顺利解题而怀疑人生。但我们希望能通过这种新的方式,让广大玩家体会中国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时产生的崩溃感觉,同时更能理解作为孩子做不出题时的无助心情。”
仅就Demo的体验,我真的没能体会到中国家长的崩溃,反而只看到制作组在强调“中国家长”身上的问题。写作业的时候要拿个鸡毛掸子守在边上;黑板上写着“好好学习,不会挨揍”;一旦没写对或者超过时间,还要被“逐出家门”。我能理解这是试图制造笑点,但比起“飞来个派,砸在脸上”这种人人都能接受的笑点,我猜被父母监视着写作业,挨过皮带、巴掌或者鸡毛掸子的朋友们都很难笑出来。
当然啦,我那位亲戚倒是不会想这么多。如果有“奥数模拟器”“超级难历史题模拟器”,他照样会玩得乐开花,而且他似乎也不太在乎几个转场里孩子被暴打的画面。
“不好好学习就要挨打”似乎也是他教育子女的准则,而且管用,我表姐就是个好例子。只是我这辈子都不会认同这一观点……想让我通过打孩子来教育孩子,不如先打死我。
“为什么玩个游戏还要做作业?”看着Steam评论区里某位朋友喷怒的吼声,倒是让我想到,为什么这两者不能结合在一起呢?比如说,用游戏的形式做作业,或者用游戏的形式来学习?就像是《陨落的武士团》用它精彩的表现吸引我一只脚踩进了“星战”坑,主动去了解背后的故事和设定那样,用一个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让学生对知识感兴趣,然后让它主动学习不是更好么?
其实我有不少关于教育游戏的“脑洞”。如果那些历史课在VR里展开,让学生们置身于烽火连天的战场,看着士兵们拼杀,看着历史事件在身边上演,就像“哈利·波特”系列里面的浸入记忆那样;如果地理课在《微软模拟飞行》(这游戏里可藏着整个地球啊)里进行,或者用AR技术直接把地图啦建筑啦摆在学生面前,就像是《我的世界》带有AR功能的那个手机版本一样。
当然这需要一些成本,那么,或者……也许我们可以把知识点编排进游戏里,比如像RPG游戏那样,让学生亲自完成一件历史任务来记住这个历史事件,利用完成任务获取知识,累计进度来提升排名。把优秀的关卡设计循序渐进地放在学习进程里,让每个学习任务完成都能带来满足感,且难度逐步上升,这样至少不会出现一个老师对班长讲到嗨,后排挨着垃圾桶坐的同学因为落下一个环节,只能陷入迷茫,自己叠纸飞机玩的状态……
更重要的是,应该先让学生看看世界有多美,再告诉他们这种美需要努力学习才能在现实世界中体验到。当我被按在屋里,面前是台灯、背后是皮带时,我真的想不到自己有任何学习的理由。
还记得学生时代,有位老师曾经尝试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让我们总结课文,当时我热爱绘画,所以不光作业从没落下过一篇,总结过程也很开心。除此之外,还有像是每天一篇的“心情日记”和每周一次的“周记”,都是我乐于去写的,因为除了可以按照自己喜好绘制插图,需要写的也不是什么“最难忘的事”“我的爸爸妈妈”“我家草原上的小白马”这种奇怪的题目,假如打开设备就能看到珠穆朗玛峰在眼前的样子,转场一下就是凡尔登泥泞的战壕,那样的课堂也会更美丽吧。
我还挺想在游戏里学习和写作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