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玛拉王国》的陨落与重生

一款游戏佳作怎么就沦落成制作者野心的殉葬品?

作者暴雪Boy_神焰2020年09月23日 16时37分

9月8日,游戏厂商THQ Nordic推出了ARPG游戏《阿玛拉王国:惩罚》的高清复刻版《阿玛拉王国:惩罚再临》(Kingdoms of Amalur: Re-Reckoning)。

值得发行重制或复刻版的游戏大多是有故事的。原版《阿玛拉王国》问世于8年前,之所以时隔多年的复刻版能成为话题,除了游戏原版素质不差外,也因为围绕它的是是非非堪称一出峰回路转的业界传奇。

水星计划

美国马里兰州蒂莫尼姆市有一家叫做Big Huge Games(下文简称为“BHG”)的游戏公司。“Big”和“Huge”均有“大”的意思,这家游戏公司从名字上看就有些别致。

2000年,几位游戏行业的老将创建了BHG由公司,身为BHG创始人之一的布莱恩·雷诺兹(Brian Reynolds)曾是席德·梅尔(Sid Meier)的同事。2003年,BHG联合微软推出了历史题材RTS游戏《国家的崛起》,它的核心玩法理念可以被简单形容成“即时战略版《文明》”,或者说“当《帝国时代》遇到了《文明》”。凭借优良的素质,《国家的崛起》发售后赢得一致好评。稍后,BHG还为微软制作了《帝国时代3》的资料片之一《亚洲王朝》,同样反响不错。

《国家的崛起》曾被国内盗版商以“帝国时代:国家的崛起”的名义“引进”

2007年,曾操刀过经典RPG游戏《上古卷轴3》和《上古卷轴4》的游戏设计师肯·罗尔斯通(Ken Rolston)加入BHG。肯·罗尔斯通老爷是从上世纪80年代入行的资深游戏设计师,前20年的辉煌履历大多在桌游行业,创造了《妄想症》《符石之谜》等名作,他也是《上古卷轴3》和《上古卷轴4》的首席设计师和编剧。

按照官方说法,罗尔斯通将领衔制作一款面向PC和主机的动作角色扮演游戏,代号为“水星计划”(Project Mercury)。稍后,老牌游戏厂商THQ宣布成为本作的发行商,游戏预计于2009年推出。2008年,THQ决定将BHG收购为全资子公司,“水星计划”不受影响,会按原计划继续推进。

肯·罗尔斯通成为“水星计划”的高级设计总监(Executive Design Director)

岂料人算不如天算。2009年,THQ遭遇到严重的财政危机,不得已,只能将BHG连同“水星计划”打包出售,一家名为38 Studios的美国游戏公司欣然出资,全盘接收。

棒球明星的网游梦

坦白说,“水星计划”是38 Studios迄今唯一完成的游戏项目,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38 Studios这家公司大有来头,它的创始人是美国棒球明星兼亿万富翁柯特·席林(Curt Schilling)。

球员时代,席林曾获得3座世界大赛冠军,6次入选全明星赛。2004年的美国职业棒球联赛冠军战期间,席林曾抱着脚伤在袜子染血的情况下坚持代表波士顿红袜队参加比赛并最终胜出,因此他被无数球迷奉为英雄,染血的袜子还被美国国家棒球名人堂博物馆收藏。

生活中的席林还有另一重身份,一位狂热的网游玩家,《无尽的任务》是他的挚爱。席林对《无尽的任务》究竟有多迷恋?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展示自己的《无尽的任务》周边,甚至还主动配合《无尽的任务2》的官方慈善公益活动“饰演”过游戏里的一位NPC。

2007年,有人声称席林的血袜是人为导演的骗局,袜子上的血其实是红色染料,逼得席林亲自出面予以澄清,可惜谣言已荼毒甚广

席林在《无尽的任务2》里的角色

随着时间推移,席林萌生出一个想法,那就是有朝一日制作出他心目中的网游大作。当然,席林毕竟是货真价值的亿万富翁,确实有将梦想变成现实的底气与资本——2006年,当时尚未退役的席林豪掷5000万美金,在马萨诸塞州的新兴开发区成立了自己的游戏公司“绿怪游戏”(Green Monster Games)。

按照席林的规划,绿怪游戏会制作一款代号为“哥白尼计划”(Project Copernicus)的网游,预计在2010年问世。为此,席林充分动用自己的人脉和钞能力,为公司聘请了诸多相关领域的大拿。“哥白尼计划”的首席编剧是写出《黑暗精灵三部曲》的著名奇幻作家R·A·萨尔瓦多(R. A. Salvatore),首席美术是人气美漫“再生侠”系列的创造者托德·麦克法兰(Todd McFarlane),绝对堪称群星闪耀。2007年初,席林将绿怪游戏更名为38 Studios——38正是席林的球衣号码。

萨尔瓦多(左一)和席林(中)在公司里讨论游戏开发工作

当BHG被THQ推向市场,待价而沽时,席林果断出手将之收购。我们无从知晓席林看上BHG的原因,或许是因为罗尔斯通的名气很合乎席林的胃口,然而有一点可以确定,正是在38 Studios的授意下,BHG的“水星计划”被赋予了同“哥白尼计划”一致的世界观设定,变身为日后为人所知的《阿玛拉王国》。按照规划,《阿玛拉王国》还会被当成“哥白尼计划”的开路先锋,为网游项目吸引源源不断的用户。

梦想的实现似乎在有序推进着,2010年3月,EA宣布成为《阿玛拉王国》的发行商——据说还是席林的人脉起着作用,席林跟时任EA高管的彼得·摩尔(Peter Moore)交情深厚。

罗德岛州的介入

收购完BHG的38 Studios看似风光,实则也面临重重挑战:当时的网游市场已经进入巨头割据阶段,以《魔兽世界》为首,网游大作们纷至沓来,尽管市场火爆,但留给新来者的蛋糕已经越来越小。

这还没完,比起单机游戏项目,网游从来都是吞金巨兽,很快,席林便不得不接受公司资金链日趋紧张的残酷事实。作为应对,席林开始尝试寻找风投资金,然而网游项目投入成本大,回本周期长,席林也不愿意出让公司的股权或控制权,所以一番折腾下来收效甚微。

好在东方不亮西方亮,很快席林便发现了一个转机:2010年,美国罗德岛州因为当地的传统支柱行业没落,经济恶化,债台高筑的州政府打算招商引资,解决产业升级、就业等诸多问题,38 Studios所代表的游戏产业好歹也算是高新技术产业,合乎罗德岛州的标准。

席林找上了罗德岛州政府,开出诱惑力十足的条件:如果州政府决定为公司注资,那么38 Studios承诺为当地人提供450个工作岗位,还可望创造大量税收。此外,席林作为体育明星,还愿意帮助州政府吸引更多公司跟进入驻。

经过一番游说,席林争取到了州政府和州议会的认可。2010年7月,罗德岛州政府通过罗德岛经济开发公司和富国银行等金融机构联合发行了总计7500万美元的市政债券,融资后以天使投资的形式注入38 Studios。作为交换条件,席林将38 Studios的总部迁至罗德岛州普罗维登斯市的珠宝区,并就地雇佣了数百名新员工。

38 Studios的沉沦

得益于《阿玛拉王国》堪称豪华的团队,本作从公布开始就备受瞩目,最终它也没有辜负玩家们的厚望,凭借自身诸多亮点设计,如自由度十足的角色养成系统、媲美动作游戏的战斗系统等打响了招牌。

游戏口碑总的来说算是不错,一些夸张的媒体(如IGN)甚至打出9分,Metacritic评分81/100。销量方面,本作在3个月内售出约120万份,也不算差,席林自豪地宣布,“《阿玛拉王国》的市场表现超出EA的预期”。

畅快的战斗体验是本作中最抢眼的元素之一

席林亲自上阵为游戏“代言”

荣光之下,《阿玛拉王国》连同其创造者BHG即将迎来一场巨大的危机……

如前所述,38 Studios同罗德岛州政府之间达成的那笔交易可是有苛刻的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必须为当地人提供数百个工作机会(州政府甚至直接将贷款的分批发放额度同38 Studios的员工雇佣数目相挂钩),这使得38 Studios自身的运营压力陡增。

另一方面,席林是第一次管理一家游戏公司,靠打棒球发家的席林拉拢员工的方法异常简单粗暴,就是砸钱,而且还是近乎不计成本地砸钱——38 Studios员工的办公设备、工资、福利等均为行业顶级水准。等38 Studios将总部搬迁到罗德岛州后,为了吸引更多游戏界的人才加入,席林甚至主动承担了部分外地员工的房屋贷款。从2010年起,38 Studios每月的花销据说高达数百万美元,但换来的却是“哥白尼计划”项目一再延期,最终将整个公司再度推向资金链濒临断裂的危险境地。

《阿玛拉王国》上市后口碑良好,团队打算筹备续作,但38 Studios已经摇摇欲坠了。此前,为了填补资金缺口,席林想尽办法,甚至不惜拿出个人收藏的金币做抵押继续贷款(或许这正是《阿玛拉王国》后期赶工明显的原因,因为38 Studios急需变现)。后来,席林总算等来了《阿玛拉王国》的发售,但“哥白尼计划”花光了来自罗德岛州政府的近4900万美元贷款,要完成这款网游还需要至少一年时间,并且仍急需数千万美元——光《阿玛拉王国》的收益根本就不够。

到了2012年5月,38 Studios欠债数百万美元的消息被媒体披露出来,公司就连给员工照常发工资都困难,席林只得主动给“哥白尼计划”和《阿玛拉王国》的续作找下家。据说,来自中国的某游戏厂商以及韩国网游巨头Nexon都曾对“哥白尼计划”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但后来不了了之。《阿玛拉王国》的续作则成功吸引到游戏巨头Take-Two,后者打算给38 Studios投资3500万美元。

“哥白尼计划”的部分游戏截图,本作同《阿玛拉王国》共享世界观,但画风不太一样

偏偏在这节骨眼上,罗德岛州政府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里不能不提一个关键人物——林肯·查菲(Lincoln Chafee)。早在两年前,当时担任州议员的查菲就极力反对州政府同38 Studios合作,因为他深信血袜传言,认定席林是个“披着名人光环的骗子”。2011年,查菲当选罗德岛州州长,更是公开抨击38 Studios的财务状况。州长不开腔还好,他一开炮,前述有意合作的投资方纷纷退避三舍,席林苦心运作的自救计划彻底破灭。

新任州长不认上任州长的大项目了

2012年5月24日,也就是《阿玛拉王国》发售3个月后,弹尽粮绝的38 Studios宣告破产,解雇包括BHG在内的全部员工,作为创始人的席林赔掉了所有的身家——5000万美元。在临别的时候,席林的表现倒像个汉子,他说:“我输光了,我在这家公司里搭上了一切,但我并不是要同情,因为那是我的选择。”

由于38 Studios曾以其名下的游戏项目作为申请贷款的抵押,因此宣告破产后,“哥白尼计划”连同《阿玛拉王国》都成为罗德岛州政府的资产,随即它们进入拍卖流程,以用来偿还38 Studios所欠债务。

略显讽刺的是,席林曾自夸“阿玛拉王国”系列的版权价值高达10亿美元,但几轮拍卖下来,“哥白尼计划”和《阿玛拉王国》几乎无人问津,以至于同席林不对付的查菲州长再度找到理由,公然炮轰“哥白尼计划”就是垃圾。事后,席林自己也承认,寄予自己几乎全部野心的“哥白尼计划”其实并不怎么好玩,而且州政府的那笔7500万美元的投资确实不足以让这款游戏完工……

毁灭与……新生

38 Studios的余震还在后面。上述7500万美元投资是以市政债券的形式募集的,公司破产后,此前那些购买了债券的投资者纷纷出来表示强烈质疑,因为他们很难相信一家刚刚推出热卖游戏的公司说垮就垮,并认定38 Studios和席林等公司高层涉嫌搞经济诈骗,引来了美国司法部、FBI以及当地警方的介入。经过多轮调查,结果均显示席林等人并无犯罪嫌疑,38 Studios的确死于自身经营不善。

另一边,罗德岛州政府也为世人表演了何为“翻脸无情”:查菲州长公然抨击前任州政府领导班子,认为38 Studios是“罗德岛州有史以来最糟糕的投资”,州政府又将席林等38 Studios前高层以涉嫌金融投机、故意隐瞒公司财政信息以骗取贷款等罪名告上法庭。此案几经审理,最终以席林等人缴纳一笔不菲的和解金而勉强告终。

卷入38 Studios破产风波的席林身心俱疲

至于那笔光本金便高达7500万美元的债券,州政府起初明确表示不会负责,但随着穆迪公司将罗德岛州的信用评级下调,查菲又改口称,州政府会承担责任,偿还贷款。

事情仍旧没有结束。2016年3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起诉罗德岛州政府及其债券保险人富国银行,认为它们为38 Studios发行债券的行为涉嫌欺诈投资者,理由是这些机构明明知道7500万美元贷款不足以支撑38 Studios完成“哥白尼计划”,却在发行债券时未明确向投资者告知项目存在潜在风险。目前,罗德岛州政府和富国银行均已认罚。

《阿玛拉王国》开发者们的遭遇也很坎坷。2012年夏天,Epic Games及时伸出橄榄枝,他们在蒂莫尼姆市设立了一家新工作室,收纳了大部分无处可去的前BHG员工,不过工作室仅运作半年即宣告关闭。

前BHG元老雷诺兹早在2009年便跳槽到社交游戏巨头Zynga,2013年,他恢复自由身,创办了游戏工作室SecretNewCo,主攻移动游戏市场。2014年,雷诺兹在罗德岛州政府主持的38 Studios资产拍卖会上买下了BHG的商标,从而让SecretNewCo转生为全新的BHG。

《国家的崛起》游戏版权被微软出手买下。

光阴荏苒,《阿玛拉王国》及“哥白尼计划”的命运终于迎来转机,这转机与欧洲传奇富豪Lars Wingefors复兴THQ公司的一系列计划有关(参见触乐文章《从1990到2019:THQ的崛起、衰亡与新生》)。2018年9月,Lars Wingefors的游戏公司THQ Nordic宣布从罗德岛州政府处买下了《阿玛拉王国》和“哥白尼计划”的版权。当时,THQ Nordic曾说,《阿玛拉王国》的发行权仍在EA手中,亦即THQ Nordic若想复刻或重制《阿玛拉王国》,先要获得EA的同意。如今看来,它们之间似乎已经谈妥了条件。

《阿玛拉王国》的复刻版由德国游戏公司Kaiko负责制作,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复刻版因过于“原汁原味”(画面之类的改善几乎没有),在玩家中的反响趋于消极,此前高度赞许的IGN给复刻版打出6分,认为这款游戏用如今的目光来看已经落伍,但复刻版并没有进行相应的改善。

即使在当年,《阿玛拉王国》也没有呈现出顶级画质

当然,《阿玛拉王国》的粉丝们真正在意的是THQ Nordic是否会给“阿玛拉王国”系列出一款续作。当年THQ名下的另一个知名系列“黑暗血统”也是被THQ Nordic以“先出复刻,后出续作”的形式给救活的。当然,这个问题究竟会不会获得一个圆满的答案,就只有天知道了。

圣灵大陆的传奇还能否延续?

*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触乐网站观点。

3

作者 暴雪Boy_神焰

混吃等死的抠脚大叔

查看更多暴雪Boy_神焰的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