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融入呢。
这周我看了一部科幻片,名叫《芬奇》(Finch)。主演是演技随着年龄愈臻化境的汤姆·汉克斯。虽然顶着科幻片的标签,但影片的科幻设定很“软”,主体还是个公路片,情节也不复杂。
一场太阳风暴使得现代人类社会几乎停摆,一片末日景象。主人公芬奇原本就是机器人和AI方面的专家,目前和一只爱犬独居在原来的公司建筑中,时常要冒着辐射和超强紫外线的危险外出搜刮物资。现在他又老又病,自觉时日无多,于是造了一个机器人杰夫,希望它今后能代替自己照顾小狗。与此同时,一场超强风暴使得他被迫带上狗、机器狗和机器人离开多年的避难所,前往旧金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了解芬奇的过去,杰夫也慢慢建立了与小狗的信任。
这部影片的评分总的来说不错,但批评也有,比如说它又长又无聊,情节烂俗,科幻设定经不起推敲之类的。不过,我觉得还好。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真的很复古,“古”到了上世纪90年代之前。那时候大家还没有那么热衷于讨论AI的失控与和人类的战争,讲机器人的故事相对单纯。机器人总是会在与人类的相处中逐渐获得情感,获得人性。《机器管家》《剪刀手爱德华》以及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都是如此。
但这个类别已经不流行很久了。大家逐渐开始把重点转向机械的失控、AI与人类思维方式的隔阂,以及各种抗争和战争——直到这些叙事也落入了另一种俗套之中。《爱、死亡和机器人》第二季的失败,多半要怪这种陈词滥调。
而机器人杰夫给了我久违的温暖感觉。它的造型很复古,带有蒸汽朋克的风格,双手精巧,类似棒球手套。它像小孩子一样笨拙,充满好奇心,同时又始终善良友好。
有些差评认为影片的逻辑有问题。都能造出这么厉害的机器人了,人类竟然解决不了太阳风暴造成的后果?主角造了个这么厉害的机器人,就是为了帮他养狗?
不过《芬奇》并不是《我是传奇》,主人公不是世界上的最后一个人,狗也不是世界上最后一条狗。芬奇只是一个性格孤僻的老人,主动拒绝与其他的幸存人类交往。哪怕逃难,他选择路线的标准也是“不要碰到人”。哪里最可能有人类聚居点,他就往相反的方向走。他造机器人帮他照顾狗,也是因为他无法信任其他人类。他甚至给阿西莫夫广为流传的“机器人三定律”加上了第四条:如果狗的生命受到威胁,3条定律都可以违反。
所以,这个故事的落点不是机器人怎样学着成为人,而是一个无法与人相处的孤寡老人想要实现愿望。在看完电影之后,我几乎能反推出编剧写剧情的逻辑,并不是“我们想写末世下的人性,那么就设计一个机器人”,而是“我们想写一个孤寡老人的临终托孤,但他托孤的对象不能是人……那就设计一个不那么冷冰冰的机器人吧”!杰夫有机器的所有特点,能够抵御恶劣的环境,对人类话语的理解过于直接,所以显得有点笨。但某种意义上,他是更单纯、更纯粹、更善良的人,你永远可以相信他的真诚。
毕竟,芬奇并不是真的孤僻。他在自白中承认,自己是懦弱,因为在灾难中见识了人阴暗、可怕的一面,就宁可躲起来,把好的、温暖的一面也放弃。狗和机器人给他安全感,因为他们阴暗、可怕的一面被最大程度地削减了。
我也觉得这种机器人可能是更理想的AI形式。我不希望它们变得越来越像人,只是希望它们能够比人好懂一点儿,纯粹一点儿。某种意义上,我觉得游戏里的NPC也差不多是这么回事,是提炼过的,比一般人更好的东西。所以我总是对NPC很有感情,几率远高过喜欢其他玩家。而且我也和芬奇一样充满逃避心理。哪怕遇到过很好的玩伴,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几率遇到会毁掉我心情和体验的人,我就会选择拔掉网线,图个清静。再想想个别把这部片子当作“极端动保”上纲上线批斗的言论,仿佛亲身诠释了为什么主人公宁可和狗相依为命。
当然,《芬奇》确实没有优秀到很特别的地步,中规中矩,算是比流水线制品要好一些,精致一些,情感处理比较细腻,甚至将末世的孤寡生活拍出了一种复古情调。可能它让我有所共鸣的,就是对那种孤僻或者懦弱的理解吧。说它俗套也可以,但它至少塑造了一个可爱的机器人,也没有说教式地让远离人群的老人重新认识人类社会的美好,再度融入。孤身来,孤身去,留下一条狗和一个机器人在逐渐复苏的荒漠中玩扔球游戏。那幅场景,其实也挺温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