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也拿起了这把武器,这就变成了一场无止尽的战争。
在整个8月,我都在为这篇关于“隔空喊话bot”的稿件焦头烂额。我最后一稿的文件名是“第4.5版”,呈现的内容也与最初的版本大相径庭。如今再回头看看,初版确实相当惨不忍睹。但即便是最终的定稿,对于我自己而言,离真正的及格线还有很远的距离。
技术上的不熟练是一方面的原因。在文章结构与叙事节奏的把控上,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但在写这篇文章时,如何保持平稳的心态是我最初遇见的问题。最开始,我必须承认,我很难用相对客观、平静的心态去看待这件事。无论是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还是结果,都让人难以接受。
在8月中旬左右,已有不少媒体关注到了依奈的事件,也有电视台采访了受害者家属。这些报道内容很详细,介绍了受害者生前的经历与诸多生活细节。我很难说自己最初是以心平气和的态度去查阅这些相关资料的,即使放到现在,这其中的不少细节都会令人感到难以呼吸。
但这又并不是一种愤怒,更多的是一种疑惑: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境地的?我在文章开头提出了这个问题,最后却并没有给出一个令我自己满意的答案。这一个月里,我浏览了各式各样隔空喊话bot的内容。有的领域似乎离我很远,有的又似乎就在我身边。我知晓了她们各式各样的“黑话”,也慢慢看懂了投稿的内容,却始终不明白将这一切推向极端化的原因是什么。
有不少人在评论中提到,也有很多温和的隔空喊话bot,投稿者们只会向虚拟角色喊话,也有不少投稿者会投稿自己的作品。我看了很多这类的隔空喊话bot,其中的创作像是对压抑的亚文化圈子环境的一种反抗。在各类亚文化圈子中,创作者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大。“必须尊重每一个角色”“必须使用正确的标签”“作品的三观要正”“不能妄加评论圈子内有名的创作者”……不止是创作者,这些规则像是隐藏的红线,一点点地扼紧了每一个参与者的喉咙。
被人在隔空喊话bot上针对的柠檬茶曾经说过,早年间的网络环境似乎比现在温和得多,她很难理解自己遭到的攻击。讽刺的是,在动漫作品或是游戏相关的隔空喊话bot中,许多人正是为了摆脱圈子内大大小小的规则,才选择在隔空喊话bot中进行创作与交流。他们为角色取了各式各样的“花名”,以此来规避角色粉丝群体的搜索,既不打标签,也不写“事先预警”,肆无忌惮且快乐地进行各类“不尊重角色”的创作。
尽管大多数隔空喊话bot洋溢着一种“关你屁事,关我屁事”的自由气氛,但也正是在一部分隔空喊话bot中,面对圈子里那些拥有不少粉丝的“网红”,这些规则反被拿来作为针对网红的武器。在被需要的时候,无论是“打正确的标签”,还是“要尊重角色”,为了扳倒那条盘踞着的“恶龙”,这些莫名其妙的规则再次被他们拾起,变成了手中的利刃。我当然也明白那种愤懑:这就像是一头猛虎闯入了你的家里。它或许什么都没做,但它光是趴在那里就令人胆寒。谁知道你哪天会因为碰着一下虎尾巴就被它一口吃掉?但当你也拿起了这把武器,这就变成了一场无止尽的战争。
在最后的版本中,我还删去了不少内容,例如关于“绘圈”挂人与反挂人的讨论,或是一些看似纯粹的账号慢慢走向互相攻击的过程。事实上,它们确实让文章的结构变得更加松散了,我没能很好地将它们组织在一起。但我也没法忘掉这些故事:匿名的讨论空间像是一种催化剂,我曾看见一个经常发布互助内容的账号最后走向互喷、挂人的过程。微小的恶意在匿名的保护下被不断放大,直至最后连运营者都对此忍无可忍,一切似乎都在变得更糟。
我并不希望去攻击或是批判谁,我们没有这样的权力。尽管看起来并不算合格,但我仍旧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件事,而不是成为新的武器。不要放弃理解,不要放弃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