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做群的一些见闻与思考。
去年,我创了个上海本地的私域社群,模式是微信群,群友都在上海游戏厂商工作,或曾有游戏行业工作经历,经过实名工牌认证后方可加入。去年人还不多,一个群就够了;今年人员扩张,做到了两个群。对我来说,上海群是我做过最舒服、最顺利的社群。
我以前做过很多群,有校招的,也有垂类交流的,还有几个二次元相关日常聊天的。其中有一半最终都失败了,原因可以归结为3点:一是活跃人员的固化,二是缺乏长期目标维持,三是群内产生了严重冲突。这3点可以同时存在,一旦出现这些问题,群主就很难应对。
在我看来,在群聊初期扩张时诞生的第一个小圈子,决定了群聊的生命周期——小圈子的包容度高,新人就容易加入;小圈子成员意见、观点的极端程度,决定了非活跃人员对群聊的长期关注度。比如说,男女对半开的群聊中,如果小圈子里男性占多数,天天聊比较“激烈”的二次元内容,长期下来,女群友就会倾向潜水,甚至退群。在这个过程中,小圈子内外产生冲突的可能性极高,协调好不同类型群友间的关系,也是社群管理的必修课。
群内形成了几个小圈子后,群聊日常便趋于稳定。而当小圈子对群聊失去新鲜感,选择去新的社群活跃,旧的社群也会迎来没落。没有长期目标维持或利益关系绑定,群聊便难以长久运营。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我拉过一个2023届游戏策划校招讨论群,2022年夏末至2023年秋初,群聊一直保持着很活跃的状态。而当2024届秋招结束,2023届的群友都变得沉默起来,他们要么是找到了工作,开始专心“沉淀”;要么是没找到工作,把群聊当作吐苦水的工具,吐上几遍,自己也觉得没意思起来。
而在上海群,我发现上面所提到的3点都好解决,一方面是我的经验更多了,另一方面是地域群有一些其他群所不具备的特质。
首先,地域群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小圈子。一般从业者会有一个“Base”,即目标工作地点,长期在上海工作的从业者,往往不会轻易更换城市居住和工作。而上海的游戏厂商都比较倾向做“内容”,从业者跳槽基本就是几家厂商来回跳,许多人彼此都有印象。所以,与其说小圈子,不如说是“沪圈”这个大圈子。既然是大圈子,就没有所谓“排内”“排外”的说法。
其次,地域群存在真正的利益绑定。从业者们在地域群活跃,可以寻找新的工作机会,在行业紧缩的年代,保持信息通畅是某种最优解。厂商HR也能够利用地域群,给自家招揽人才。
此外,地域群也能较大程度缓解人们的“孤独”。许多人都是孤身一人来上海打拼,朋友不算多,虽然网络群聊也能够排遣情绪,但网友毕竟见不到面。而与同城群友见面,大家可以一起吃饭、一起唱K、一起玩桌游,同行之间,共同话题也不会少。而保持高活的上海社群每周会至少聚餐一次。
以前,我做群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就职游戏媒体编辑后,又多了一层工作上的意义。通过社群,编辑能够认识到更多的人,拓宽视野。日常也不用愁选题,群友各个都在一线,业内发生了什么大事,马上就能在群里看到。甚至于,群内还会出现当事人。
有次,我在群里感叹:“要是让你们的老板进了群,看见你们天天上班在这‘水群’,该有多痛心!”
有个以前很活跃的群友立马私聊我:“其实我老板进群了,还经常‘水群’,我反而不敢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