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你大老远跑去河津——来回7个小时,车票9000日元(535人民币)——就只是为了给你的Po充电?”那不然你觉得还能有什么原因?
我在日本一共呆了8天(东京7天),在第5天时,坐了个火车跑到河津。去河津的人一般是去赏樱花,但河津樱花是2月份开,我去的时候却是4月。除了樱花以外河津几乎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东西,几个破败温泉和箱根完全无法相比。而且我也没泡温泉,在河津呆了不到2小时就往回走了,当天去当天回。那么问题来了,我去河津干什么?
有一个游戏叫《Ingress》。游戏里设定每个被占领的Potral都会自动掉电,每天掉15%,也即是说如果不充电,7天一过自动洗白。游戏又有个设定,不同等级的玩家,其能充电的半径也不同:超出充电半径的po你充不了。游戏还有个设定是你如果能占住一个Po达到若干天,可以获得一个成就,而这个“占住”当然指的是维持足够长的天数,中途掉电变白了肯定不能算“维持”。
把这几个设定结合在一起,事情就好理解了:我的成就Po超出范围了,充不上电;眼看过了好几天要掉电变白,老衲心急如焚!拿出地图一看其实问题也不是那么大,只要往西走个100公里就能充上电——那我干嘛不走上这100公里?
“所以你大老远跑去河津——来回7个小时,车票9000日元(535人民币)——就只是为了给你的Po充电?”
那不然你觉得还能有什么原因?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觉得诡异和匪夷所思,然后又会迷惑,想不明白这个游戏为什么有这么大魅力?且听我一一道来。
这次在东京,我大概做了4组任务(任务信息是公开的,任何Ingress玩家都可以通过很简单的游戏内方式查看我做过的所有任务)。解释一下,Ingress里的任务通常会让你访问(Hack)一系列Potral,有时复杂/混蛋的任务会叫你占Po/升级,或是Link、造CF,甚至是回答问题。这些要求难度逐渐增加,回答问题无疑是最难的,因为你不知道标准答案的格式是什么。一个例子是某问题的答案是“CF.”——注意后面有个“.”,你回答“CF”、“CF。”都是错的,但是以你的武学智慧,怎么能算到后面有个点和这个点的正确格式呢?如果你在十几年前玩过《魔力宝贝》,应该很懂这种心情……
既然做任务这么傻X,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做任务呢?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首先,完成一定数量的任务可以获得奖牌(成就)。奖牌虚无缥缈,但也算是你游戏能力的证明之一,有肯定比没有要强;其次,有些任务有很漂亮的图标。因为玩家所完成的任务都会以图标的方式被记录,所以你完成一个图标很漂亮的系列任务后,别人查看你的资料,就会觉得赏心悦目(当然也有一定的装X效果);此外,任务如果设计得足够好,你在完成任务时可以顺便探索未知的世界;最后,对于一些常规路线,任务提供一种额外的喜悦。
比如我做了一个东大的系列任务:按我们的说法叫18环,也就是它由18个任务组成。再加上我之前做的任务,总完成任务数达到了25,那么我就获得了“任务”成就的银色奖牌。银色当然不算什么,在所有奖牌里它排倒数第二——那我下面还有铜牌、没牌的人啊,击败全Ingress 70%的玩家那也是70%啊。
这18个任务完成后我获得18个图标,它们在信息栏里排三排,拼在一起是个东大的安田讲堂的图案,上方“東京大学”四个字熠熠生辉,文盲在大半夜隔了一里地都应该看得清清楚楚。它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去过东大,因为这系列任务只能在东大完成。如果你觉得这代表你的审美、情趣和在炫耀方面所打算传递的信息之大成,如果你这么想,那你就留着这些任务在信息栏里就好了。比如我之前留的是冲绳手环任务图标,别人一看我的信息,首先会看到这6个图标(拼成一个手环的样子)。他马上就会意识到,哦,这个人去过冲绳,做过冲绳的手环任务——这正是我要传达的信息。
这是针对前两条,那探索未知世界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我做东大任务,一开始我并不知道东大是怎么个布局(我是从上野公园走过去的,从侧后医学部的铁门进的学校,不是从正门)。但是我一查任务,哦,任务1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的!于是我从赤门开始做任务(赤门是东大的副校门,但历史比正门悠久,通常被认为是东大的象征之一),一直往前走啊走,走过了医学部、文学部、理学部、法学部、工学部……这时任务才做到第12个,而东大校区我好像已经走完了?(因为我已经看到景色重复,我绕着三四郎池转一圈了都)结果任务13指引我过了一个天桥,然后我就来到了农学部——东大是跨路的,还有个农学部在马路的另一边,从校内过去要走过街天桥。假如不是做任务,我根本想不到原来路对面还有校区!
18个任务做完,看着任务栏里的图标组,回忆了一下,确实我走过了东大的几乎每一个角落(当然,女生宿舍楼没有去)。这就是我所说的第三条的意义,如果不是Ingress而让我自己走,农学部我肯定找不到,本部栋(类似于国内学校的政教处)应该不会去,更没可能在体育场看到一帮人打棒球。而任务设计者在设计时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Po点,让玩家在完成的过程中沿着一条合理的路线,真正做到全方位游览——假如我没有玩Ingress,很可能从铁门进来一直走到赤门,拍个照就走了:连安田讲堂和三四郎池都没去,你能说你到过东大?
又比如东京的皇居:皇居内苑平时是不开放的,游客往往会绕着它走一圈(大约5公里),从外部欣赏。而Ingress里有个“皇居Samurai”系列任务,大意是有十二个武士曾守卫过皇居,你做完任务就可以看到他们矫健的身影(然后附了一句话“皇居Samuraiは実在しません”,不知主兆何事)。这个任务是12环的,其实就是绕皇居一圈,把周边的Po都摸一遍。当然你不做这个任务也无所谓,但反正你也要是绕的,边绕边做任务不是更好吗?
综合来看,可以有一个阶段性的结论:游戏内不说,对于现实而言,做任务可以让你获得一些探索的乐趣,或是提供附加的喜悦。
当然你也不一定要做任务,撇开任务楞玩也可以(行话叫“XJBL”,瞎机把连)。我现在周末的娱乐方式之一就是开车到一个陌生而有Po的地方,下来走一大圈:一般耗时2~3小时,大约会走个8000~12000步,或者爬个相当于几十层楼高的山什么的:既锻炼了身体,又开阔了眼界,还玩了游戏(这么一圈下来往往都是大几十万的经验,所以我升级速度很快)。平时在单位及上下班路途中和绿军进行的攻防,就算是枯燥生活中的点缀。这样,我觉得我没有失去玩这个游戏的本心:锻炼身体为主,也有探索的乐趣和额外的刺激。
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有Po,我才会去这些地方(而一般来说那些旅游景点Po总是更多,或者说,人流量大的地方,Po更多)。这样,Ingress就反过来对生活、对出行构成一种激励,它和生活的关系用一个词来形容就叫“双螺旋”:像DNA一样,以两条转着圈缠绕上升的曲线的方式存在。
具体来说是这样的:正如上文所说,福州周边有一些地方,鼓山、植物园或是大学城(福大、医大、师大等等),都是离市区有一段距离的所在,一般人等闲是不会去的——我也不会。在玩Ingress之前我在福州也呆了一年半,从来没有想过要去这些地方;我还知道有些人在福州住了几十年,从来没爬过过鼓山——北京人没去过长城、十三陵的还少吗?本来嘛,你要去哪里,总要有个理由。很多时候你缺乏的不是钱、时间和勇气,缺乏的是理由本身——而游戏就是那个理由。这可以算是游戏对于生活的助益,而游戏中的收获(用Ingress术语来说叫UPV、UPC、AP、任务图标等等)让你欣喜。两者叠加在一起形成了正向反馈,这个双螺旋结构似乎可以无休止地持续下去。
或许并不只是福州。比如在东京:入夜以后你去干什么呢?新宿歌舞伎町?人生地不熟,又不会说日语,去那里不是找死?有几天晚上我在打柏青哥,不过日本游戏机路子野,等我搞明白大致路数时已经扔进去25000日元了……(结果是我发现那东西是个长期游戏,需要办卡、充值什么的,本质上像个是手游)如果有一帮朋友也许可以去体验日本生活方式,比如喝梯子酒什么的,可惜我独自旅行而且已经戒酒了。难道就只能在宾馆睡觉?不,你还可以去做任务,跟着任务走过一条条大街小巷,发现预料之外的风景。比如刚到东京的当天晚上,吃完美味鳗鱼饭我就去东京站外散步,花了一个多小时做了6个任务。不仅看到了高楼大厦,也看到了睡在地下通道、用硬纸板搭成铺位的乞丐,还有拿着手办、SD娃娃和炮筒、三脚架来拍照的阿宅。我觉得这就很好,东京应该多元化,看到新奇的事情才能不虚此行嘛。
又或是被游戏驱动:本来没有去河津的计划,但是因为要充电,所以也就去了。当然去河津会消耗一些钱和时间,但出来旅游,本来也就是消耗钱和时间,不然还能是什么?进而言之,你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外乎是个消耗钱和时间的过程;消耗不是重点,值不值得才是关键。单纯是为了充电或单纯是为了风景,可能都不值得,但两者加在一起没准就值得了。这,就是游戏玩家的辩证法。
*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触乐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