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乐夜话:哆啦A梦还是机器猫,精灵宝可梦还是口袋妖怪……这些都是浮云

触乐夜话,每晚为您盘点与游戏相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记者生铁2016年05月16日 18时38分
触乐夜话,每晚为您盘点与游戏相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图/小罗
图/小罗

今天小罗的图……哦,是这样,他想剧透《愤怒的小鸟》大电影的剧情,但是我没同意,所以……他就画了这么一幅漫画。大家绝对不要想歪了,绝对没有任何其他的意思。

 

5月10日,任天堂(香港)有限公司为了配合《精灵宝可梦 太阳/月亮》的中文版本的推出,特意将部分宝可梦(Pokémon)的中文名称重新命名并且把1996年发售的第一世代的151只宝可梦(读着真有点别扭)的正式译名列出来了。

尽管大家都看过了,我还是贴一下
尽管大家都看过了,我还是贴一下

所谓“书同文”,毕竟是正式打开华语市场,统一一下名字是有必要的,否则两岸三地都是各自的译名,对推广产品品牌也不利——就好比说你叫“可口可乐”,我叫“口渴口乐”,也是个麻烦。

不过这次官方推出统一名称,在香港的忠实玩家中遇到了一点麻烦——根据我们的统计,这次的151只宝可梦的官译名中,有97个旧有的港版译名都改了——超过60%的名字都变了,这让香港玩家有点难以接受,毕竟过去的译名有些是更符合香港当地语言的读法的——比如“比卡超”之于“皮卡丘”。

精灵宝可梦(再次觉得别扭)不是一般的游戏,它是一个粉丝向较强,并且寄托着很多人童年回忆的作品,突然改名确实难以接受——我觉得这些都很正常,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曾经要被抱怨和要被吐槽的事,最后都不是事了。

媒体一时的兴风作浪,都不必太在意,之前和港版不同的译名,也是台湾译名
媒体一时的兴风作浪,都不必太在意,之前和港版不同的译名,也是台湾译名

反过来,我倒是想起我小时接触的大量海外电影,都是通过“录像厅”这种介于灰色的场所来看到的(没有引进和授权,大都是港版或台版的录像带的翻录)。当时的很多电影都有很有趣的名字。

比如当时州长的动作大片《Commando》台版译为《魔鬼司令》、港译《独闯龙潭》,大陆后来出的正版DVD继承了港译的说法。《The Running Man》港译《威龙猛将》,大陆正式引进该片后被称为《过关斩将》。根据斯蒂芬·金科幻小说改编的《Total Recall》台译为《魔鬼总动员》,其实就是《全面回忆》,前两年也翻拍过。

说实在的,当时能记住一部电影的名字,也就不容易了,大家对西方电影的记忆都是模模糊糊的录像——而且往往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看全的,记忆里都是支离破碎的片段。但是想想电影能好歹有个名字,也就不计较那么多了。所谓名字就是个代号,回想起来也是一种甜蜜。

当时的港台片源,现在在我看来,最严重的问题还并非是影片名字的翻译,而是电影中的对话也都是简约的译法,丢失了不少对人物性格细节的刻画。

“霍氏公司,震惊全球,包罗万有,惊险奇趣,娱乐片王!”——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到了手游市场部的朋友们
“霍氏公司,震惊全球,包罗万有,惊险奇趣,娱乐片王!”——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到了手游市场部的朋友们

至于后来获取国外影片的渠道多了后,大家对台译和港译的名字也就不那么宽容了,《暴雨骄阳》之于《死亡诗社》,《月黑风高》之于《肖申克的救赎》,《雷霆救兵》之于《拯救大兵瑞恩》,这些译名也就往往成了人们讨论的焦点。

其实这在我看来,具体的一部影片,译法可能确实有高下之分,但是整体而言,都是根据一个地方的语言和环境习惯使然。我能想到的例子就是香港电影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所用的影片名字在我们这些讲普通话的人看来都还顺眼,恐怕是因为当时香港电影里也是讲“国语”的原因。大导演张彻的电影名字《阿里山风云》《独臂刀》《朋友》《洪拳与咏春》这些都是普通话读起来顺口。当然,我这么说也是以偏概全,但我觉得总还是有一点关系。

0

记者 生铁

post-boy@263.net

我从事的职业只比媒人多个“体”字。

查看更多生铁的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