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知所起,亦不知所终:一个老粉丝眼中的九州IP、游戏和影视

当年的一腔深情,如今全变成了看热闹的惋惜和恨铁不成钢,而“那些男人”也只剩争端扯皮和一地鸡毛。我不想吐槽那些游戏,但想试问一句:为什么“九州”做不出好游戏?为什么“九州”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编辑王恺文2016年08月23日 15时00分

七月底,“九州”又开始出事了。作为最早参与“九州”世界设定的“七天神”之一,ID为多事的作者认为,时下热播的电视剧《九州·天空城》篡改了“九州”设定,而他作为当初的参与者,对于设定拥有审核权和部分版权。于是江南、今何在、潘海天、唐缺等等涉事人又在微博上开始怼起来,上演年度情感大戏。

作为一个十几年的“九州”老粉,我早已不再阅读产量可怜的“九州”小说,也对其改编的电视剧和手游兴趣缺缺。遥想十几年前,这个本土奇幻设定体系以及缔造它的团队,号称要做中国的“龙与地下城”,要做中国的《指环王》,一时声势显赫。那个时候,“情怀”还没烂大街,还能聚起人心,吸引我这样的中二少年。我们对它用情如此之深,杂志和单行本期期不落。并且我们相信缔造它的“天神”和“老妖”们,也怀有同样的深情,毕竟他们还一起拍过主题为“那些男人”的写真放在杂志的封面上。

而如今呢?我问一个当年也是“九州”死忠粉的朋友,这么多年来还爱么?

朋友说,当年他们多好,现在一个个变成了傻×。

对于老粉而言,当年的一腔深情,如今全变成了看热闹的惋惜和恨铁不成钢,而“那些男人”也只剩争端扯皮和一地鸡毛了。IP变现搞得再红火,也只是十几年前那场盛大烟火的余烬。况且除了电视剧之外,“九州”的游戏改编也是乏善可陈,2006年盛大有过改编“九州”的风声,2011年完美还出过一个寿命十分短暂的《九州世界》,最近又有手游《九州无双》。我不想吐槽这些游戏,但可以试着问一句:为什么“九州”做不出好游戏?

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可以用来回答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九州”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九州无双》是由今何在、潘海天、水泡、斩鞍等创世作者联袂推荐的九州系列正版手游……”在九游的游戏官网这样写道
“《九州无双》是由今何在、潘海天、水泡、斩鞍等创世作者联袂推荐的九州系列正版手游……”在九游的游戏官网这样写道

 

逆天时而动的预设目标

2005年7月,《九州幻想》创刊号刊登了以“九州七天神”名义发表的刊首语,文中表达了“创造世界”的野心。在倒数第二段,有这样一段话:

“有着详细资料与设定的幻想世界,西方有知名的“龙与地下城”(D&D)系统。在这个世界设定上产生了经典名著《龙枪编年史》、游戏《魔法门》及《英雄无敌》等著名系列、《魔法风云会》(万智牌)卡牌游戏,以及影视作品无数。这个系统已成为西方幻想文化的代表之一。但在东方,尤其是中国,却一直没有一个真正设定严谨资料共享的幻想世界,大家各自为战地创作了无数故事,却如雨落平湖,击出一点涟漪便消失无踪了。”

很明显,D&D是“九州”希望模仿和超越的目标。在当年,读到这段话很是让年少的我振奋,然而如今看来,却有种驴唇不对马嘴的感觉。

《九州幻想》创刊号
《九州幻想》创刊号

在拥有刊号创立自己的杂志之前,“九州”的杂志平台是《科幻世界·奇幻版》(后更名为《奇幻世界》)。2003年~2004年正是《科幻世界》名声和销量如日中天之时,“九州”借助这一杂志渠道积累了最初的粉丝和读者。再早一些,“九州”的初创者在清韵论坛等BBS上进行文字创作和设定讨论。不论从推行的渠道还是呈现的作品来看,“九州”从一开始就是属于文学领域的一场运动。

而D&D,从一开始就是游戏。1974年加里·吉盖克斯在美国搞出了这套设定(在此略过它的前身Chainmail以及相关的故事),作为桌面角色扮演游戏发行。到了1984年,《秋暮之巨龙》由经营D&D的TSR公司发行,才开始了D&D在文学领域的征程。而即便有“龙枪”系列、“黑暗精灵”系列这样的小说名著,D&D最拿的出手的还是游戏,推动这个世界完善和流行的是成千上万玩家日日夜夜的跑团,还有《博德之门》《冰风谷》《无冬之夜》这样的游戏巨制。

我很怀疑当初“七天神”到底有没有弄明白D&D到底是什么就把它作为预设目标。当初在清韵论坛里有过茫茫多的设定方案,从最初的仿D&D到雏形状态的东方大陆,各种概念与规则漫天飞舞,创始者们为了“九洲”还是“九州”、“有没有龙”这些问题争论不休。然而一直到2003年1月“九州创世天神组”正式建立,“九州”基本设定确立,都没有一套有数值支撑、可以用来跑团的规则。2006年末“九州”成形的设定集《创造古卷》出版,它也并不是类似D&D跑团圣书那样的指导手册。

一言以蔽之,“九州”在创始之初把一个游戏设定体系当作预设目标,却从始至终把重点放在做一场文学层面的设定运动。“七天神”从缘起就是一个文学社团,这也导致了“九州”赖以生存的那部分核心读者,文青范儿和“情怀”略重。2005年前后,据说“九州”曾经和当时《魔兽世界》的代理商九城有过合作意向,“七天神”在论坛试着放出简单的数值规则,遭到了粉丝激烈反对。在设定这件事上,“七天神”内部存在争论,“天神”和粉丝间更是有掣肘。

《九州志》创刊号
《九州志》转为杂志后的第一期

2007年初“九州”分家之后,南北两个团队终于开始尝试做TRPG了。2007年9月,江南主导的《九州志》第一期上市,其中包含了九州D20系统、一个简化模组和跑团记录。这是一个高度模仿D&D的TRPG产品。然而九州的TRPG并没有引起太大反响,“九州”粉丝中也应者寥寥。除了粉丝群体本身的文青特征以外,这还和整个大环境有关。

在D&D兴盛的年代里,主机与PC端的游戏尚处于初生阶段,再加上80年代初的雅达利大衰败,“电子游戏”对于玩家的吸引力和黏性并不强大,并且没有条件构建虚拟时空。而D&D这样依靠跑团进行的TRPG则满足了玩家进行角色扮演、创造故事的需求。这是时代提供的有利条件,培养了一代玩家的游戏偏好与游戏习惯。而到了“九州”发端的21世纪初,D&D本身日薄西山,而D&D前20年影响中诞生的MMORPG成为主流,《魔兽世界》这种怪物级别的产品在2005年进入中国。

一个时代有属于一个时代的媒介,它是培育用户和市场和创造虚拟世界的工具。在托尔金时代,它是文字;在80年代,它可以是骰子、模组和D20规则;到了21世纪,毫无疑问,它是代码和3D建模,是电子游戏。旧的媒介不会被立刻淘汰,它们仍将发挥光与热,但要获得庞大的用户群体,要“创造一个世界”,要获得资本的青睐,就必须改变自己的形体与灵魂,进入新的媒介之中。

而“九州”,一开始选择了文学,后来又试图做TRPG,在“创造世界”的道路上基本是在逆天时而动。并且,即便当初作为一场文学层面的创作运动,甚至一时间成为了应者云集的一面旗帜,“九州”也没能利用好群众的力量,尽管有那么多热血青年那么爱它和它背后的他们。

 

精英偶像团体没法创造世界

我本科在某知名大学的中文系读书,有好几个师兄师姐是“九州”粉丝,我隔壁宿舍的一个哥们书架上放了一排《九州志》。在我大一的时候,我们还很开心地讨论过“九州”,当时有人说,我们不能写么?然后另一人说,写了发在哪儿呢?杂志是“天神”们的领地,论坛早就荒了。

“九州”的一个致命缺陷在于圈子化和精英化。当它还待在网络论坛里时,这一缺陷并不明显,因为网络毕竟是一个开放的空间。2004年以后,“九州”走向纸质杂志平台时,问题立马凸显出来。最简单直接的问题就是:杂志版面是有限的,登谁的稿子不登谁的稿子,编辑说了算,而编辑团队的主导者就是“七天神”,更准确地说,主要是江南、今何在、潘海天三人。

《九州幻想·任平生》
《九州幻想·任平生》2011年9月出版

我至今仍然记得的一个例子是,2005年9月《九州幻想》的刊首语是江南写的《夏笳印象》。在这篇文章里写了江南向夏笳约稿的“求贤若渴”,那篇小说就是当月主打的《九州·逆旅》。我是夏笳的死忠粉,《九州·逆旅》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小说,但我想说的是,在同一时刻,九州论坛和其他与“九州”有关的网络空间里,有大量的“九州”粉丝在写稿,这些稿件质量或许存在问题,但热情满载,而此时没有“九州”的天神或是编辑去选稿和培养作者。也许有过,但杂志平台上没有体现。《九州幻想》杂志在2007年分家之前,刊登的小说不到百篇,发表作品的作者只有几十人,每期能撑台面的,只有“天神”和他们邀请的成名作者。

更糟糕的地方在于,“九州”的主导团队对于“设定”存在一种很奇怪的态度。在论坛里写作的粉丝,动辄会被斥责“违背设定”,而“天神”们邀请的作者则拥有某种特殊待遇,即便作品存在不合设定之处,也可以被接受甚至纳入设定。

而D&D从一开始走的就是用户生产内容的路线,它创造可使用的公式和概念,把模组和工具下放给了玩家,让庞大的玩家群体来编织故事和完善设定。尽管新世纪之后它的影响力减弱了,但这种开放底盘的做法延续了下来,我们可以看到玩家在《上古卷轴》《Minecraft》等游戏里利用MOD工具创造的奇迹。

要创造一个世界,除非你像J.R.R.托尔金那样牛×到能创造好几套语言(并且还能幸运地在出版几十年后被电影工业体系吃进去),那么最好甚至是唯一的方法就是走群众路线。《魔兽世界》如果不是一个曾有1000万常驻玩家的MMORPG,那么艾泽拉斯这个名字影响力都会极为有限。就算是单单说文学领域,现在被人吐槽俗烂的修真小说设定(金丹元婴、神界凡界、天地元气),也是从佛道文化里取了点子,几千本网文堆出来的。网文的崛起,其重要原因在于放宽了创作门槛,利用网络的便捷条件,为大量非精英的作者提供了写作的平台。而就在2005年这个网络文学正式走向商业化的年份,“九州”选择脱离网络,走向精英化纸媒。

一个更尴尬的事情是,“七天神”这个精英团队,甚至某种程度上走向了偶像化运营:2006年4月号的《九州幻想》刊登了江南、今何在、潘海天、水泡等人的墨镜西装写真。这也揭示了“九州”的重要问题:大量的“九州”粉丝实际上是各个作者的粉丝,被他们此前的成名作和“九州”作品(例如江南的《此间的少年》和《缥缈录》,今何在的《悟空传》与《羽传说》)吸引到“九州”的旗下。这些粉丝对于“创造一个世界”的热爱究竟有多少呢?

从左到右依次为江南、今何在、潘海天、水泡
从左到右依次为江南、今何在、潘海天、水泡

能创造世界、能让一套设定成为“世界”的是广大群众,而不是站在顶端的偶像群体。我没听说过有多少D&D爱好者是加里·吉盖克斯的粉丝,《魔兽世界》玩家里知晓克里斯·梅森的比例也相当之低。

我不是说创业团队不能偶像化,但如果这场运动的目的是“创造一个世界”,那么就必须搞明白,“江南粉”或“今何在粉”与“九州粉”的区别到底在哪。当团队还在一起做“九州”的时候,这或许不那么重要。而当团队分家之后,这事儿就很重要,甚至影响到后来的IP开发。

 

情不知所起,一地鸡毛

2001年末到2003年初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以“七天神”为代表的小群体在清韵论坛上就各种细枝末节的问题争论不休,直到江南完成了《缥缈录》最初的中篇作品《虎牙》,才真正展示了“九州”从空洞的设定变为故事的可能性。这也导致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里,真正让“九州”有故事有人物的作品,都是以江南的体系为中心、各个作者创作的。

众所周知,江南在2007年初与今何在、潘海天爆发矛盾,此后近十年间一直上演相爱相杀的大戏。而今年,“七天神”的多事声明自己对于“九州”设定拥有版权和审核权,这几乎是无理取闹,同时遭到了双方的嘲讽。

创始团队的冲突与最初创作的重合让九州的IP问题变得非常麻烦。IP的核心是“形象”,不是“世界设定”,“九州”当初引以为傲地是让一群优秀作者创作的人物和事件交织在了一起。现在“九州”分家,人物形象与历史事件的IP都在各自作者的手里,这些IP的重合之处实际上都是还没彻底厘清的糊涂账。如果要做影视改编,改编单个的作品,还可以在剧本层面进行清理。如果要做游戏,尤其是做MMORPG,“创造一个世界”,那么就无法避免地要面对那些处于模糊地带的人物和历史事件。

由完美时空开发的《九州世界》网游
由完美时空开发的《九州世界》网游

一个游戏厂商要做“九州”的网游或者手游,如果他只找了江南,而作品又冠了“九州”的名号,出现了今何在创作的人物和故事,那么今何在一定不服;如果他只找了今何在,那么江南不服。如果他能够既找江南又找今何在,并且还能同时搞定双方的版权……至今为止只有一家开发商做到。2011年,完美世界曾经开发了一款端游《九州世界》,短暂地搞定了双方的版权,差点促成“九州”的复合。然而该合作只持续了短短几个月,《九州世界》最终只停留在测试阶段,没有正式运营,江南和今何在又继续回到了隔空扯皮的状态。

此时又要回到有关“天时地利”的问题里。在“九州”如日中天的2004年~2006年,中国游戏产业处于相当稚嫩阶段。彼时的明星企业是盛大和九城,都是做代理起家,研发能力薄弱;而此前有一定研发能力的厂商大多只做过单机游戏,正处于苟延残喘的阶段。并且,当时国内游戏市场狭小,电影市场也没开发,国内根本没条件去玩IP,资本尚未向影视游投注目光,没有资金能够支持“创造一个世界”。

“九州”先是与九城合作,后又和盛大合作,都没有做出成果。而到了2006年,史玉柱的《征途》彻底改变了中国游戏产业的玩法,此后的十年间里,“做产品的搞不过做营销的”,“改编游戏”只不过是“换皮捞钱”的另一种说法。也正是在这十年间,网文崛起,纸质杂志衰落,南北“九州”的杂志不断停刊又复刊。2010年以后,MMORPG进入瓶颈,MOBA兴起,进而又是手游大潮,然后就是这一代从业者非常熟悉的行业状况,哪能满足“创造一个世界”的理想呢?

2016年杨磊执导电视剧九州·天空城
2016年由杨磊执导电视剧《九州·天空城》

《九州无双》是个换皮的ARPG手游,《九州·天空城》电视剧也只是借了原著一层皮。看似热闹的IP改编,实际上都和“九州”关系不大,这些IP只是各个作者手里单独的作品,再也不会联结成一个世界了。说实话,很难要求一个本身就精英化的单薄设定,在十年后还能存留下多少精华;也很难期望原本就没什么群众基础的“世界”,在斗得一地鸡毛后还能聚拢多少粉丝。

情不知所起,亦不知所终。只能以一个老粉丝的身份,祝“九州”一路安好。

0

编辑 王恺文

wangkaiwen@chuapp.com

为什么窗帘是蓝色的?

查看更多王恺文的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