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已经上手了的朋友吐槽说上田文人的确传达了前所未有的情感。这个情感就是:“养狗好烦,我不要养狗。”
快到年底了,最近和朋友聊天,说起今年国内游戏行业的整体状况,他说今年的行业很无聊,我同意这点。今年的国内游戏行业确实无聊到令人感到乏味。
畅销榜单上的大多数游戏,完全让人提不起任何兴趣,当然也有《崩坏3》《影之刃2》这样品质很高的作品,但数量稀少,且游戏本身带来的惊喜挺有限。就算是话题大作《阴阳师》,其在游戏设计层面的进步也很有限,它的主要贡献反而是明确了一种新的行业风向。
如果是着眼于上半年,那就更惨淡了,一款值得拿来说道的游戏都没有。
我在今年做了一些采访,其中包括一些大佬。每次采访我都会问同一个问题,“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今年的游戏行业,您会用哪个词?”
网易的某位大佬用的是“怂”。大意是说大厂们都怂了,纷纷抱腾讯大腿,只有我网易独树一帜。而在我看来,也确实都很怂,安于套路,在游戏设计上不敢有任何跨越。
还有某公司CEO用的是“稳”。我觉得和“怂”差不多,但更好听一些。
这些回答中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黎明前的黑暗”。这是在采访黄一孟时他说的,当时我觉得他有点儿太乐观,但现在我基本同意这种感受。不知道各位读者是怎样的感觉,反正我隐隐感到,一些令人高兴的变化正在发生。
虽然这些变化仍然是由外至内的,Steam的兴起、玩家们口味的挑剔、市场资源的垄断,正在逼迫许多开发者做出变化。这些变化总体上是让人感到高兴的。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开始为Steam、为主机开发游戏,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型手游公司将目光投向全球市场,一些开发者开始被迫创新,做那些和大厂们不一样的东西。
当然有很多人依然打着歪脑筋,Steam上依然有着众多牛鬼蛇神,比如最近就有一款名为《Galaxy Commando》的国产游戏,山寨了《守望先锋》众多角色,而且直接把猎空叫做“Hunting space”,但在Steam上,它们都会被自然地淘汰掉,它们讨不了好。
没错,这款游戏在Steam获得的评价是多半差评,2个好评和7个差评。其中两个好评是这样写的:
也有一些国产游戏已经通过Steam获得了小小的成功,这很好,只要这些团队能生存下来,并且继续做游戏,它们总会越来越好。
腾讯TGP也开始扶持和推广单机游戏了,虽然很多核心玩家对TGP抱有敌意,但如果我们眼光放长远一点,没理由不认为这件事儿利大于弊。虽然有种阴谋论认为腾讯可能会在背后对Steam使坏,但我更倾向于,TGP的目标受众一开始就不是那些难伺候的核心玩家,看看腾讯版《饥荒》远超Steam国区的100万销量就知道,他们都来自那些沉默大多数。
让我们都乐观一点吧,明年,游戏行业会更好。
希望如此,那样作为媒体来说,寻找值得报道的国内选题素材也不至于像今年这样困难……
今天,《最后的守护者》终于要发售了,可以说期待已久。而一些已经上手了的朋友吐槽说上田文人的确传达了前所未有的情感。这个情感就是:“养狗好烦,我不要养狗。”
关于这款游戏,我们已经发布了评测文章。就算你已经看过其他媒体的评测,我也推荐你再去看一看这篇评测,我认为它比我目前看到的其他中文媒体评测写得都要好。
另外,国外媒体对这款游戏的评分也都解禁了。Gamespot给出了90分,而IGN只给了7分(10分满分),这引发了一些讨论和不满,很多人认为这个分数过低了。
我问了问已经通关的楼潇添,他如何看待这个评分。他的回答是这样的:
看IGN编辑的原文,他对游戏的主要不满在于两点:操作和视角。
他说如果一个关卡他卡了10分钟,结果发现是自己有方向性问题,那是他的错;如果一个关卡他卡10分钟,结果发现是大鹫不听话,那就是游戏本身恼人了。他说的两种情况我都遇到过,类似的场景我们甚至可能卡不止10分钟。他说游戏流程在12小时,我通关是15小时……他说的问题确实有,在大鹫身上攀爬的操作其实都有点儿恼人,视角的转换也拧巴,但说实话,《ICO》和《旺达与巨像》也是这样的,可以严重妨碍评价,也可以轻微妨碍评价。
我通关以后,就想《最后的守护者》媒体评分会在《ICO》《旺达与巨像》的评分上下徘徊,上有上的理由,下也有下的理由。IGN编辑谈到的、或者说他重视的操作和视角问题确实有,另外游戏中的部分场景还会有掉帧问题。
如果《最后的守护者》 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确实是何乐而不为。这些都是硬性问题,是现实问题,他说得没错,可以参考。但IGN这篇写得真是老生常谈,不如直接归纳一下,列举“优点“和”缺点“,这类东西当然媒体还是得说,但大家其实也都在说……你没准说的东西一模一样,一家打7分,一家打10分,这都是有可能的。
在这种情况下,事情挺简单的,大家看看优缺点,辨伪存真,作为参考即可,至于媒体评分,现在这个时代不如直接忽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