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需要一台PSVR。
2008年,超级英雄电影《钢铁侠》上映,这部电影在全球的总票房超过5.85亿美元,口碑非常不错。《钢铁侠》不光帮助漫威从财务困境中脱身,从而有能力打造体量惊人的漫威电影宇宙,而且随着系列三部曲的推出,钢铁侠和托尼·斯塔克的形象也渐渐家喻户晓,发展成流行元素,被无数人追捧。
人们喜欢斯塔克,但并不是因为每个人都想变成斯塔克。在系列电影里,斯塔克的性格一开始并不讨人喜欢,他性格张扬,又充满自负,花心且不会负责任。随着故事不断推进,斯塔克从磨砺中吸取教训,性格也变得更加成熟,但他的经历却很少能让人找到共鸣,毕竟不是谁都有千万家产和一群超能力朋友的。
但每个人都想成为钢铁侠。
还有什么比穿上战甲、飞越天空,然后用掌心的冲击波炸掉一切障碍更加刺激和过瘾的体验呢?经过数部电影的推波助澜,不同型号的钢铁侠战甲不光被粉丝们津津乐道,人们对战甲的喜爱也已经不满足于在银幕上观看,而是渗透到了各个圈子里,成为文化符号和收藏品。
和钢铁侠挂钩的模型和手办总是炙手可热,《圣歌》里也因为出现了名为“标枪”的动力装甲,被游戏玩家戏称为“钢铁侠模拟器”,人们热爱战甲多变的造型,也更向往穿上战甲,化身“钢铁侠”的刺激体验。
今天凌晨,索尼开启了一档全新视频节目《State of Play》,这档节目旨在介绍关于PlayStation的最新游戏资讯,和任天堂直面会与微软的“Inside Xbox”十分相似。在第一期节目中,一款名为《钢铁侠VR》(Iron Man VR)的PSVR游戏首次曝光了预告片,这款游戏由Camouflaj工作室、索尼互娱,以及漫威游戏(Marvel Games)耗时两年联合制作,在今年晚些时候将与玩家见面。
《钢铁侠VR》预告片
从预告片中透露的内容来看,这款VR游戏的世界观可能和“钢铁侠”系列电影关系不大,更像是另一个平行世界里的故事,比如视频中出现的电子管家“星期五”(Friday)就类似“光环”系列中的人工智能科塔娜(Cortana),以全息影像的形象示人,入侵系统的敌人也并不脸熟,没准是制作组原创的反派角色。
在游戏中,玩家的视角源自于“钢铁侠”系列的头盔影像,实际上这是它吸引我的亮点。可惜的是,这成了预告片里唯一的亮点。
在预告片演示的前半段,战甲和玩家结合的效果并非尽如人意,从行李箱里洒落出来的装甲碎片只是很敷衍地糊在了玩家脸上,装甲上身的过程没有展现不说,连面罩扣在脸上时,光线被遮挡的效果都没能表现出来,这实在有些让人失望,不过考虑到这几段画面都被标注了“并非游戏实际效果”,现在下定论还早一些。
预告片后半段,玩家操纵战甲和类似无人机的敌人交战,这期间,不管是交战目标还是战斗方式都很像空战游戏,要知道,钢铁侠战甲是高度定制化的“外骨骼”,在空中灵活机动才是它应有的特性,如果玩家只能像操控飞机那样体验战甲,真就不如直接去玩空战游戏更过瘾一些。
同样让我担忧的是许多VR游戏难逃的特征——晕。比如同样适用PSVR的《鲁滨逊:旅途》,只看预告的话,它通过塑造逼真的史前世界和大型生物,给人带来了很大的震撼,等到玩家实际尝试之后,眩晕就成了最大的门槛,这也是VR设备短时间内很难克服的问题。在《钢铁侠VR》的演示视频中,玩家视线中的战甲只出现了双手,这种“大脑在飞行”,身体原地不动的感受自然也会带给人强烈的眩晕感,如果游戏正式发售的版本中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话,怕是也要重蹈“鲁滨逊”的旧辙。
钢铁侠的形象出现在电子游戏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从1991年开始,托尼·斯塔克就穿着标志性的红黄色战甲,出现在一些横版动作游戏和格斗游戏里,不过,或许是出于平衡的考虑,或许是机能限制,许多游戏中,钢铁侠只能化身“走地鸡”,和其他英雄一样徒步战斗。
随着系列电影的推波助澜,钢铁侠在游戏世界里也开始飞上天空,顺带展示电影中出现过的热门战甲。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游戏大部分都是在“蹭热度”,比如充满换皮嫌疑的跑酷游戏,甚至是和超级英雄完全不沾边的弹球游戏,和电影同期推出的游戏《钢铁侠》也算不上多优秀。
作为功臣IP,钢铁侠拯救了漫威,却没能得到一款像《漫威蜘蛛侠》那样大制作的游戏。这主要是因为电影走红前,钢铁侠的人气不算出众,在游戏方面也不像蜘蛛侠,有出色作品的经验拿来借鉴,想要直接推出一款叫好又叫座的大作,短时间内似乎并不现实,这不管对于玩家还是“铁人粉”们,都是个遗憾。
说回《钢铁侠VR》,Camouflaj工作室成员莱恩‧佩顿在自己的博客中谈到,工作室成员从项目第一天起就致力于利用VR的优势,希望能够帮助玩家体验到作为英雄的真正感觉,并希望玩家在摘下VR头盔那一刻,能够面带笑容地感叹:“哇……我感觉自己就像是钢铁侠!”
到底是“成为钢铁侠”更重要,还是感受不同型号战甲赋予的力量,体验更过瘾的战斗场景,每个玩家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而我倾向于后者,理由很简单,只要有战甲,人人都可以是“钢铁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