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我们在谈论的是“猫和老鼠”,问题应该是:“为什么我们不使用‘猫和老鼠’表情包呢?”
熟悉触乐的读者朋友都知道,在微博“触乐1001夜”栏目中,我们一直都在使用“猫和老鼠”的表情包。曾有读者对此感到困惑,可对我们来说,使用它们的理由十分简单——这可是“猫和老鼠”呢。
更重要的是,对我们来说,“猫和老鼠”也不是一张图那么简单:有一天,我们的新媒体同事发现他常用的“猫和老鼠素材库”网站竟然无法访问,瞬间就失去了一天的工作动力,变得焦躁不安。“这可咋办啊……我们不能没有它。”他自言自语着,借机停止了工作。
“猫和老鼠”(Tom and Jerry)也的确当得起所有称赞。
论资排辈,“猫和老鼠”是当之无愧的“大爷级”动画系列。《猫和老鼠》由米高梅的动画师威廉姆·汉纳和约瑟夫·巴伯拉主导制作,自1940年在美国首播开始,《猫和老鼠》和它的衍生系列已经走过了80个年头。虽然中间经历过制作团队的更换以及停播,东家也从米高梅电影公司换为华纳兄弟影业,但是这个系列动画总能回归到人们的视线当中,至今仍在更新。
汤姆和杰瑞这两位欢喜冤家的形象并非始终不变。最初两位主角叫“贾斯珀和金克斯”(Jasper and Jinx),或许是作者们对这俩名字也不太满意,后来,汉纳和巴伯拉在公司内部搞了一个投票,要给两位主角起新名字,最终,汤姆和杰瑞在票选中胜出,新名字提供者因此获得了50美金的奖励。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是“猫和老鼠”的黄金时期,诞生了汤姆和杰瑞最经典的形象。这个时期里,“猫和老鼠”是奥斯卡颁奖礼上的常客,一共提名了12次“最佳动画短片”,并最终7次成功折桂,打破了长期以来迪士尼对这一奖项的垄断。
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一集动画是《猫的协奏曲》,讲述了汤姆和杰瑞在钢琴演奏会上针锋相对的故事。小时候看,只觉得音乐和画面结合得很巧妙,长大后才得知这些动画的创作背后花费了多少心血。“猫和老鼠”的制片人弗雷德·昆比描述道:“杰瑞在屏幕上智胜汤姆虽然只有7分钟,全体工作人员(150位动画工作者)却要花费18个月才能做好一集。”在这一集中有个细节,汤姆弹奏的曲目是《匈牙利狂想曲第2号》,动画里汤姆演奏的指法基本上能与真实键位正确对应。
除了《猫的协奏曲》,“猫和老鼠”的其他短片的制作也并不简单。《The Complete Guide To Cartooning》一书讲述了一些系列动画的制作过程,其中提到,平均一部动画需要画15000张原稿——这种制作投入在如今看来是难以想象的。
《猫和老鼠》的中文译名有很多种。我国台湾地区在1970年播出时,也许参考了猫咪叫的谐音,将其译为《妙妙妙》。后来,华纳家庭娱乐在台湾地区发行的DVD则翻译为《汤姆猫和杰米鼠》。在中国大陆地区,地方电视台最初播放时将其译为《托姆和小杰瑞》,还有的电视台译作《着魔的猫》。
90年代以后,中央电视台引进了这部动画,并将它译为《猫和老鼠》,简单直接。随着央视动画在全国的热播,《猫和老鼠》成了大陆观众最为熟知的译名。
这部动画在中国的高人气还体现在它经常会出“方言版”。最先为动画加上配音的是四川话版本,在这个版本里,汤姆叫“假老练”,杰瑞叫“风车车”,其中有一段“假老练”威胁“风车车”的配音是:“我要你娃死得梆硬!”可谓粗俗又充满生活气息。
其后,各地方言版的《猫和老鼠》纷纷冒头,东北话、陕西话、北京话等都有,主角名字也取得十分接地气,“汤姆和杰瑞”变成了“二尕子和小不点”“老皮和碎子儿”“猫大头和鼠丫丫”……一部美国动画在没有经过授权的情况下推出了各地的方言版,仅仅是基于原画面加上配音,就在中国21世纪初的音像市场上卖得异常火爆,这堪称商业奇观,也从侧面说明了人们对这部动画是多么喜爱。
喜欢看“猫和老鼠”的观众,想必都对这些“物理定律”不陌生:只有当角色往下看时,重力才会发挥作用,无论角色被如何重创、切割、粉碎,最终都会回归原样。这些夸张的表现形式都是当时美式动画的标志,它吸取了美国30年代兴起的“橡皮管动画”以及“挤压拉伸动画”里的元素,特点是极度戏剧化、风格活泼、人物行动宛如杂耍般。
这种喜剧风格被“猫和老鼠”发扬到了极致,也带给了无数人简单的快乐。“猫和老鼠”在公众场合也很受欢迎,小时候我生病打吊瓶,医院的电视里总会适时地播放“猫和老鼠”,往往也能让处于病痛中的男女老少们沉浸在欢乐的气息中。
当然,“猫和老鼠”系列的剧情并非完全无脑,其中有许多反映现实的桥段。比如在《忧郁的猫》这集中,汤姆千辛万苦买钻戒给“白富美”母猫,却被别人送的巨型钻戒比了下去。后来,汤姆签下高利贷与卖身契,买来一辆破旧老爷车,结果母猫已经上了别人的加长版林肯。这些情节虽然属于娱乐反差的需要,但也隐晦地表现出了贫富差距等社会现实。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表情包逐渐成为人们交流的辅助工具,搞笑“沙雕”内容成了网民的娱乐需求之一。“猫和老鼠”凭借高知名度和喜感十足的画面,依旧活跃在我们的视野中。动画中的恶搞元素继续在表情包、短视频等二次创作中上发光发热,这一切似乎都在宣告着,“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作为经典的动画,“猫和老鼠”这个系列自然少不了改编游戏。第一款“猫和老鼠”游戏诞生于1989年,名字叫《Tom and Jerry: Hunting High and Low》,是一款平台跳跃游戏。受限于机能,早年间“猫和老鼠”的改编游戏类型多为横版平台闯关。
在众多横版平台游戏中,中国玩家接触得比较多的或许是1991年在红白机上发售的《Tom & Jerry(and Tuffy)》,也有很多人直接叫它《猫和老鼠》。这一作依然需要玩家控制杰瑞进行闯关,只是比起第一款“猫和老鼠”游戏,其中的人物明显更加形象生动,画面也好上了许多,当然,它离精美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也没有逃离开粗糙的手感。
在这一阶段,“猫和老鼠”改编游戏的玩法大多是玩家扮演杰瑞躲避汤姆的抓捕,同时尽可能利用场景中的道具捉弄汤姆,这个环节也算是对动画剧情的生动还原。
2000年,第一款3D化的“猫和老鼠”游戏——《Tom and Jerry in Fists of Furry》在N64和PC平台发售,国内玩家一般称其为《猫和老鼠大乱斗》,游戏玩法……确实类似“大乱斗”,玩家可以选择汤姆、杰瑞、斯派克(动画中的沙皮狗)等角色在不同场景中对战。游戏中的场景道具丰富,比如奶瓶、擀面杖等,都可以捡起来互扔,风格偏向欢乐恶搞。后来,这款游戏在PS2平台上出了续作。
同一年里,PS平台上也发售了一款对战游戏《猫和老鼠:屋中陷阱》,游戏采用分屏对战的形式,让汤姆和杰瑞在一间大屋子里进行战斗。游戏里拥有多个房间与不同的道具,玩家可以拾起一个平底锅狠狠打向另一名玩家,同时房屋中还会出现一些“陷阱”,比如电视里可能会突然播放动画《猫和老鼠》,此时,游戏角色们就会被吸引而驻足观看,从而动弹不得。
如果要说国内玩家接触最多的“猫和老鼠”游戏,应该是网易于2019年推出的手游《猫和老鼠》。这款非对称竞技游戏将玩家分为猫、鼠两个阵营,4名鼠阵营的玩家需要躲避一只猫的追捕,同时将所有奶酪运回老鼠洞。
作为改编游戏,《猫和老鼠》的场景设置值得称道,在许多地方还原了原作场景。比如,在“经典之家”地图中,屋中的女主人和庭院里的沙皮狗斯派克都会出现并干扰玩家;在“雪夜古堡”地图中,动画里贪睡的国王如果被吵醒,会大吼一声使玩家陷入眩晕状态。
“猫和老鼠”游戏的传统艺能“活用道具”在这一作里也有体现。游戏中,鼠阵营可以捡起水果、碟子扔向猫阵营,猫阵营也可以利用捕鼠夹对付鼠阵营。角色方面,除了汤姆和杰瑞,还有汤姆的朋友布奇、杰瑞的侄子泰菲等动画角色可供选择。
总的来说,正如动画那样,“猫和老鼠”的游戏基调总是轻松诙谐的,突出“欢乐”二字。玩惯了“大作”的你我,在一个闲暇的午后,选择放空身心在游戏中“胡闹”一番,亦不失为一件乐事。
像“猫和老鼠”这样以传递快乐为要义的系列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无论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80年过去了,“猫和老鼠”这个系列仍然大有可为,无论是动画还是游戏,无论观众已经积累了几代人,人们还是对这个系列保持着关注。那么,我们也会继续使用“猫和老鼠”的表情包,将这份快乐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