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表示羡慕。
《率土之滨》是一款历史题材的SLG游戏。“历史题材”意味着尊重历史,或者至少得尊重演义——非要细说的话,其实尊重演义比尊重历史要更重要一点。毕竟,现代人对“三国”的印象,完全不来自“真实的历史”,而大多来自罗贯中老先生。
与“真实的历史”相对,罗贯中老先生的作品看起来就不算太真实。比如个人能力在历史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一个赵子龙能够在敌军中七进七出——这放到现在游戏中都会被人举报开挂。不过,这样的确很刺激,也成了三国题材总是被改编成游戏的原因。
作为塑造了几代人战争观念的作品,天气在《三国演义》中始终有着极强的存在感,隔三岔五就有“火烧”或者“水淹”。这种对天气的重视也继承到了《率土之滨》中,自2017年推出天气系统后,它就一直对玩家的军略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而最近的一次更新中,不仅是天气影响玩家的决策,玩家还能反过来影响天气了。
乍看之下,这不太真实,但细想一下,这其实也很“三国”。
首先,《率土之滨》的世界与我们的世界有某种神奇的关联。2017年,《率土之滨》推出了实时天气系统,“实时”的意思是,游戏中的天气与现实是大致同步的,如果明天江浙地区下雪,那么同一时间游戏中的徐州地区也会有同样的天气出现。
在这一系统发布之初,有玩家发帖说游戏真的需要“夜观天象”了,观的就是CCTV的天气预报。
但玩家很快就发现,其实用不着守着电视,因为游戏中直接就提供了当前地区的明日天气。而且,游戏中的天气预报比现实世界的天气预报更加准确,完全不会出错。
玩家对于天气系统的关注是很正常的,除了带来新的视觉表现外,天气系统对于游戏中的战况也有不小的影响,下雨会影响筑城,雪天会延缓行军速度,起雾则会阻碍视野……SLG游戏讲究战略布局,天气系统意味着玩家需要针对即将到来的气候调整规划。
随着版本的更新,2020年,《率土之滨》在与中国气象正式展开合作的同时,还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征服赛季《应天顺时》。这个赛季中,“天气”的存在感被进一步加强。玩家可以围绕着天气使用各种军争计略,例如在河边使用“溃堤”以水淹七军,使敌军的建筑耐久直接减半,借此实现快速攻城拔寨;而在晴天,则大概率会出现易燃地块,可以通过“火攻”使周围地块进入燃烧状态,并且解除敌军土地的免战状态,实现快速突进。除去直接的效果外,计略还有可能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使之成为荒地。
天气是在更新中逐步加入《率土之滨》的世界中的,官方也在世界观上稍微做了一些补全。在《率土之滨》天气系统的宣传片中,播放了一段由“小乔伞业”赞助的三国天气预报,在这一节目中,负责预测天气的机构是“洛阳气象局”。到这里,《率土之滨》世界中的技术实力已经颇有展现了:至少有一个机构专门负责天气预测,而且预测的准确率十分可怕。
天气预报这件事其实可以放到历史背景下去解释。事实上,天气预报并不是近代的产物,古代的中国就已经有了粗浅的预报手段。从一个相当长的周期来说,历法就是最直观的“天气预报”,标注了一年中天气转折的关键时节。在三国时期,刘洪的《乾象历》与杨伟的《景初历》先后颁布,它们都沿用了战国时《四分历》19年7闰的传统,但在具体的计算上更加细化。
传统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汉武帝时的《太初历》便有明确记载了,实际产生时间只会更早)来自于长年经验性的观察,可以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民众通过它也可以得知大致的气候变化趋势,例如谷雨时节多雨水。不过,这很难用于精确地预测“明天会不会下雨”之类的问题,这是古人能够解决的问题吗?
答案是可以。东汉的王充就在《论衡》中提到,琴弦变松可能就意味着要下雨了,所以有时候乐器调音不太对劲,就可以从天气上找原因。这背后的原理是,空气的湿度可能改变材料的物理状态,进而通过湿度的变化来预测是否有降雨。
更早的时候,计算湿度还有一个巧妙的装置。在《史记》的《天官书》中,司马迁就记载了一种简易的湿度仪:首先制作一个天平,然后将炭与土放在天平两侧,由于木炭在潮湿状态下吸湿,所以随着湿度的变化,天平就可能出现不同的倾斜。
总而言之,尽管预测的准确度各有不同,但能够预测天气,这多少还是科学,甚至可能就是正宗的古代科学。问题只是准不准,毕竟,现在天气预报都不太准,古代的可信度就更不好说了。
如果说只是预报天气,还算是符合三国时期的真实情况。那么,要是古代人想影响天气呢?有什么道理可讲吗?
《率土之滨》在2021年3月最近的一次更新中推出了“天气系统2.0”版本。在《应天顺时》赛季中新增了祭坛玩法,同盟官职“太祝令”可以修建祭坛,进而通过“祈禳”功能影响局部地区的天气情况,带来暴雨、大雾或大风等天气。
这样的更新对游戏的环境(主要是《顺天应时》赛季)的影响当然是巨大的。在此前,一般游戏里,天气的作用只是用来装饰和提升视觉表现力,《率土之滨》的天气系统有了更多的功能性,会对游玩产生重大影响,但不管怎么说,“天意”始终是不可违抗的,不受玩家控制的,玩家只能根据天气来决定策略。
在这一版本更新之后,玩家可以主动影响天气,从而主动创造对抗中的有利条件,这提高了游戏的策略性。同时,从描述来看,这一重要系统的使用门槛不高,而限制是均等的,总体上可能对弱势联盟更加有利,而强势联盟也未必不能通过诸如内奸等手段在提前了解情况后,做好对应的防备措施,转危为安,这再次提高了游戏的平衡性。
随着这一更新的推出,《顺天应时》赛季的玩法可能会再次迎来重大改变
游戏虽然更好玩了,但热衷于设定和考据的玩家总难免问一句,为啥一款历史游戏能加入影响天气的系统呢?
其实,“影响天气”多少也算得上三国世界观的一部分。玩家最耳熟能详的故事自然是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借到的东风。有一种说法是,“借东风”其实仍然属于天气预报的范畴,诸葛亮凭借丰富的气象学知识在智力上碾压了东吴众将,至于搭设祭坛使劲作法,不过是作秀而已。另一方面,这个故事出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后期的故事里,诸葛亮还在五丈原作法给自己续命,从这个设定来讲,也没有道理说诸葛亮就一定没有能力呼风唤雨。
当然,事实与故事总是有一些偏差。在真实的赤壁之战中,诸葛亮虽然到了夏口,但多半没有参加战斗的指挥。根据《三国志》的记载,“火烧赤壁”的故事其实可能是颠倒了顺序:船的确是烧过,但那是打败曹操后才放火烧的舰船,而不是像故事中讲的,因为火攻焚烧战舰才赢得了战争。
《三国演义》对历史故事有众多改编,这也是它读起来精彩的重要原因。除去孔明借东风外,在一些《三国演义》的改编作品中,大贤良师张角搞到了天书三卷,赋予了他呼风唤雨的能力,放到游戏中,这带来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比如许多游戏里,它的各方面都很真实,看着是拟真历史向的,但大贤良师一登场就不一样了,撒豆成兵、雷电法王,各种特技都安排上,简直像是个穿越角色……可归根结底,能这么做,也还是得追溯到黄巾起义自己扯的大旗,倒也算不上完全失真,甚至如果不让张角施展一下法术,玩家反而会觉得不符合设定。
翻阅典籍,与天气有关的故事一直是三国文化的一部分,但细究起来却是有太多的真假难辨。历史这个东西就是这样,流传到现在的故事真真假假,哪怕是经过严格的考据,也很难还原出真实的样子。
历史都难以还原真实,文艺作品没有那么强烈的历史科普功能,对历史进行改编也是很正常的。对比《三国志》的记载,《三国演义》改得就已经够多了,再加上后世的无数想象,日积月累,人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并不在历史上真正存在的三国世界,这个世界的丰富设定,至今也仍然由各类艺术作品在扩张着。
电子游戏也由此发展出了一些全新的概念。对于玩历史题材游戏的玩家来说,他们寻求的其实是“另一种历史”,或者是“属于自己的历史”。因此,玩家们会要求历史游戏做得既符合历史,又要留下发挥的空间。放在单机的SLG游戏中,这就是不断地新开一个档,这一把用曹操一统天下,下一把就用公孙瓒逐鹿中原,这是游戏乐趣的所在。
《率土之滨》的赛季系统,与单机SLG的“另开新档”也有几分类似,每一次都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不同的赛季都是不同的重新开始,甚至就连游戏的基本规则都可能是不同的,能够影响天气的《应天顺时》赛季,就是众多可能性的一种。能够将不同的可能性延续下去,这是历史游戏的乐趣之一。
如果将这种可能性的概念放回到《三国演义》的故事中,或许诸葛亮会十分羡慕这样一个可以改变天气的世界。在第六次出祁山的时候,诸葛亮原本已经在上方谷围困住了司马懿,并使用了火攻,但此时却天降大雨熄灭了火焰,使得司马懿成功脱逃。诸葛亮的一生与气象战总是很有缘,但胜利的却不一定是他——同样是火攻,博望坡与新野的大火就熊熊燃烧,又或者,如果诸葛亮拿出借东风时候的神机妙算,上方谷的故事可能会有另一种结局。
这虽然是故事,但足以引人唏嘘。因为我们都知道,在《三国演义》写完之前,它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我们为故事中的人感到惋惜,多少也有些无法跳脱出宿命的原因在其中。如果说最后的赢家已经注定,作者再多的巧思与铺垫,也不过是通往固定终点路途中曲径的回环。或许就像游戏一样,真的存在着另一个世界线,在那里,真实世界中的三国之争走向了另一个结局,那个世界里的罗贯中提笔写下另一部《三国演义》的时候,上方谷的雨水并未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