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终于注资了育碧,但为什么是专门成立的子公司?

这次合作确实如双方负责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积极且有远见的合作范式”。

作者艾谢德2025年03月28日 19时22分

引言

3月27日晚些时候,育碧宣布其已通过成立一家专注于《刺客信条》《孤岛惊魂》和《汤姆克兰西之彩虹六号》品牌的子公司,快速推进其运营模式革新。此前,育碧集团于今年初启动了正式且具竞争性的筛选程序,最终腾讯将以11.6亿欧元注资该子公司,获得其25%的少数股权,预计交易将于2025年完成。

育碧表示,该子公司将专注于打造真正实现“常青化”和多平台化的游戏生态系统。在更多投资和创作能力提升的支持下,其目标包括:进一步提升单人叙事体验的质量,通过更高频率的内容更新扩展多人游戏服务,引入免费游玩模式,并整合更多社交功能。

此次交易对该子公司的投前估值约为40亿欧元(约313.61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023财年至2025财年平均销售额的4倍,对比之下,育碧的市值仅为19.05亿欧元(约149.38亿元人民币),新公司旗下IP的价值可见一斑。

在上述IP剥离后,育碧母公司将聚焦于《汤姆·克兰西:幽灵行动》《全境封锁》等其他知名IP的开发。

对于此次合作,育碧和腾讯双方都持积极态度。在育碧公开发布的新闻稿中,育碧联合创始人兼CEO Yves Guillemot表示,这轮投资将帮助育碧强化组织架构,提升品牌价值,为股东和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

腾讯方面,腾讯总裁刘炽平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投资巩固与育碧的长期合作关系,对育碧的创意愿景和杰出人才充满信心,并相信这些系列游戏有潜力发展为长期常青游戏平台,为玩家创造引人入胜的新体验。

育碧发布的新闻原文

剥离三大核心IP的背后:育碧应对困境的折中策略

对其他资本入局表现向来谨慎强硬的育碧,为什么在当下选择将旗下核心IP单独拆分,这其中的原因并不复杂——当下的育碧,正深陷多重经营危机,其剥离《刺客信条》《孤岛惊魂》《彩虹六号》三大核心IP的战略决策,本质上依旧是为维持公司独立性并缓解财务困境,所作出的必要让步。

近年来,育碧面临着严峻的财务挑战。过去一年,公司股价累计下跌超过45%,而在过去五年中,股价暴跌了79.38%。财报显示,2023年育碧的净亏损高达4.94亿欧元。

游戏销量疲软是育碧财务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自《刺客信条》确立开放世界模板后,育碧的大作开发似乎陷入了创新匮乏的困境,玩家也逐渐开始对重复的核心游戏机制、千篇一律的任务设计感到厌倦。

尽管在2023财年,育碧凭借上线9年的《彩虹六号》创下营收纪录,但公司仍面临着“吃老本”、缺乏商业持续力的质疑。与此同时,后续几款备受关注的新作也在上线后接连失利:《全境封锁2》和《幽灵行动:断点》口碑不佳,《阿凡达:潘多拉边境》错失电影联动时机,《刺客信条:影》因质量争议多次跳票,《星球大战:亡命之徒》销售惨淡。玩家和媒体不再把育碧的新发布视为必买大作,反而常调侃其“年货”套路。

旗舰3A不及预期,加剧了育碧的困境

某种意义上,这也彻底暴露了育碧产品力和品牌号召力的衰退,“缺乏现象级的新作,过度依赖旧IP续命”成为了昭然若揭的问题。2024财年,育碧的收入为23.21亿欧元。2025财年,育碧将收入预期从23亿欧元下调至了19.5亿欧元。

除了外部市场的挑战,育碧始终面临着严重的内部问题。公开信息显示,育碧员工人数接近2万人,在全球设有数十家游戏工作室,尽管公司在近年来进行了人员精简,但员工人数依然远超同行。庞大的企业规模,让育碧始终面临着“效率争议”的质疑——相比之下,EA和Take-Two的员工人数仅约1万人,而育碧的人均效益是最低的。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冷酷:随着多部产品的失利,育碧股价跌至2014年以来的最低点,市值缩水至仅数十亿欧元,不足竞争对手EA的4%。这导致投资者联盟对公司的经营模式产生质疑,甚至公开施压要求出售公司。2024年年末,市场上就多次传出育碧将把公司整体出售给腾讯的消息。

在此背景下,将三大IP剥离至独立子公司成为育碧应对多重压力的折中方案。通过优质资产证券化吸引战略投资,育碧得以缓解母公司现金流压力;同时,集中资源维系核心IP运营,也能够避免新项目拖累整体;更重要的是,此举能重构股权架构,强化Guillemot家族的控制权,以抵御外部并购。

交易细则的解析:维持独立和引资求存的平衡

根据协议,育碧将《刺客信条》、《孤岛惊魂》和《彩虹六号》这三大核心IP及其相关资产(包括开发团队、在研项目和现有内容库)剥离至新设立的子公司,形成一个独立运营的实体。

根据育碧发布的新闻稿,新子公司将拥有《汤姆·克兰西:彩虹六号》、《刺客信条》和《孤岛惊魂》系列的开发团队,以及正在开发或计划开发的新游戏的所属权,其办公地点包括蒙特利尔、魁北克、舍布鲁克、萨格奈、巴塞罗那和索非亚。新子公司还将获得育碧授予的全球、独家、不可撤销、永久的许可,涉及育碧拥有或可许可的与《汤姆克兰西的彩虹六号》、《刺客信条》和《孤岛惊魂》相关的知识产权和类似专有权利,以换取特许权使用费。

在涉及腾讯部分,育碧则提到,腾讯的投资将用于降低合并净负债,强化育碧的资产负债表,加速集团转型并支持特定系列的增长。同时,腾讯将享有常规的少数股东保护权以及对重要新子公司资产处置的某些同意权。

综合看来,这一举措不仅是业务分拆,而是基于育碧当下维持独立的诉求和引资求村的需求多重目标的综合选择,各方面而言,都是更加优于“直接引入外部资金收购育碧”的策略。

从估值角度来看,这一拆分重新激活了育碧手中IP的价值,让育碧资产的整体估值获得了不小的提升——当下,新公司的估值达46亿欧元,显著高于育碧母公司当前的市值,就目前来看,资本市场对三大IP剥离后的长期价值相对乐观。这不仅使育碧以更高估值获得了腾讯11.6亿欧元的融资,还向市场释放了价值重估的信号。交易公告后,育碧母公司股价迅速飙升13.6%,也印证了资本对拆分逻辑的认可。

消息发出后,育碧股价迎来了一个较高涨幅

在权力分配方面,拆分也保障了碧创始人Guillemot家族对于控制权的要求,符合其交易底线:自2018年成功抵御维旺迪的恶意收购以来,育碧创始人Guillemot家族便始终警惕外部资金对内部控制权的干预。即便是对关键时刻伸出援手的腾讯也是如此——哪怕在2022年腾讯增持至9.99%成为育碧最大单一股东时,双方仍签署了八年锁定期协议,规定腾讯不得进一步增持或获取否决权。

目前,育碧在分公司的注资合作商,依然通过双重机制保障控制权:一方面,其保留75%的投票权,确保重大决策需超半数通过,以维持对公司核心决策的控制;另一方面,子公司董事会设有独立席位,腾讯仅获1席,避免其对育碧整体战略的全部干预。

若直接向母公司注资,可能会稀释Guillemot家族15%的持股比例,触发其双重股权防御机制。相比之下,通过子公司架构,腾讯的投资被限定在特定资产池内,母公司通过75%的绝对控股维持决策权。这种设计延续了Guillemot家族“资本为我所用,而非为我所控”的策略。

此外,地缘政治避险也是深层考量之一。法国在2023年修订的外资审查条例将游戏业纳入“文化例外”清单,要求外资持股超过10%需申报。若腾讯直接增持母公司股权至15%,可能触发法国经济部的审查;而通过子公司模式,腾讯仅持有特定资产的25%权益,且不涉及核心技术转移,有效规避了审查风险。这种“化整为零”的策略,既满足了腾讯获取IP开发权益的需求,又避免了刺激欧洲保护主义的神经。

最后,公司的拆分也确保了这些核心IP未来开发的战略灵活性。独立子公司可以突破上市公司的监管限制,实施更激进的资本运作,例如引入亚马逊、Netflix等流媒体合作伙伴开发IP影视衍生品,或未来分拆上市。比如,腾讯就通过该架构深度介入《刺客信条:代号Jade》手游开发,其发行平台Level Infinite负责全球运营,而育碧母公司在主机端维持“血统纯正”。这种“一鱼两吃”的模式,使传统主机大厂在移动化转型中兼顾品牌调性,也让中国资本则在西方市场找到了合规切口。

腾讯再度伸出援手背后:最大程度上整合全球布局优势

实际上,“育碧要被腾讯收购”的猜测也不是第一天流传了。早在2022年,彭博社曾有报道,育碧因为内部动荡和股价长期下跌而寻求买家,只是当时表露的潜在卖家不是腾讯或其他游戏公司,而是私募股权。

去年10月,持有育碧股份不到1%的对冲基金AJ Investments发表了公开信。公开信中呼吁育碧应该进行重大改革,包括以合理的价格将公司私有化、降低成本和优化成员、聚焦核心IP、变更管理层。在AJ Investments看来,过去腾讯对育碧尤为关照。自然是推动育碧私有化的首要人选。

而今,腾讯的再度入局,也算是回应了资本市场一直就存有的期待。

对于腾讯而言,入股育碧新子公司也算是是其全球游戏版图扩张计划的关键一步。在过去十多年里,这家中国互联网巨头通过广泛投资,建立了一个涵盖数十家游戏公司的庞大商业帝国。

在美国,腾讯在2011年收购《英雄联盟》开发商Riot Games的大部分股权,并在2015年实现100%控股;2012年斥资3.3亿美元购入Epic Games约40%的股份。在欧洲,腾讯投资了育碧、芬兰的Supercell(2016年斥资86亿美元收购其84%股权)、瑞典的Paradox Interactive(持股约5%),以及英国的Sumo Group(2021年约12亿美元全资收购)。在亚洲,腾讯投资了日本的FromSoftware(通过子公司Sixjoy取得16%股权)、韩国的Krafton(持股约13.5%),以及国内的多家工作室。大手笔并购与小比例参股并举的投资方式,能够让腾讯采取适合各种情况的投资策略,到2023年,通过这些布局,腾讯基本建立了覆盖北美、欧洲和东亚的投资矩阵。

对于占据巨大用户规模或营收的公司,腾讯倾向于控股或全资收购,如Riot和Supercell。而对于有潜力的厂商,腾讯进行少数股权投资,保持合作关系,如动视暴雪、育碧和Roblox等。这种“广撒网”策略让腾讯在每一个热门游戏IP或类型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从战略目标看,腾讯全球投资始终围绕着“获取顶级IP和内容”以及“进入海外市场”两方面。腾讯深知,游戏行业最宝贵的是用户规模和IP号召力。收购Supercell,让腾讯掌握了《部落冲突》等顶级手游IP;入股Epic,不仅带来商业利益,还战略控制了虚幻引擎生态和《堡垒之夜》。

当然,政策环境也是腾讯关注海外投资的关键性因素。如中国本土游戏版号收紧和未成年人保护新规,在一定程度上致使腾讯在国内增长受限。如此同时,作为全球化样板企业,在海外投资则可能获得官方的支持。

而此次投资育碧也是一样,首先,对于腾讯来说,育碧拥有《刺客信条》系列和《彩虹六号:围攻》等优质IP,能够为其提供突破其移动端优势的战略跳板。同时,通过此次合作,旗下的游戏工作室群将能够深度吸收育碧的3A研发体系,弥补其在传统主机游戏市场的能力缺失。

这次交易也标志着腾讯首次实质性介入欧美3A游戏厂商的核心运营,并为全球游戏产业的东西方基因融合提供了实验平台。

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这种战略协同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比如,腾讯或许能将其在《PUBG Mobile》和《王者荣耀》中验证成熟的免费模式(F2P)和游戏即服务(GaaS)方法论,应用于育碧新子公司的运营体系。

而从游戏以外的方面,这项价值15亿欧元的投资实际上也可看做是腾讯对未来娱乐生态的提前布局。

结语

此次腾讯对育碧新子公司的战略投资,以腾讯的叙事体系,标志着双方在构建“常青游戏平台”愿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而对于育碧而言,通过拆分核心IP的举措,育碧当下的诸多困境也由此缓和,并保持了自身的独立性,可以说,这次合作确实如双方负责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积极且有远见的合作范式”。

而在交易架构细节方面的设计上也体现了资源整合与风险控制的平衡:育碧保留75%控制权及IP所有权,确保了其依然对IP有着创意决策上的独立性;腾讯通过提名无表决权董事席位及关键事项否决权,实现战略协同与资产安全的双保障。这种“资本注入不干预创作”框架下的新合作方式,或许也能为跨国游戏产业投资提供一套可复用的合规模板。

总体而言,通过这次深度合作,腾讯不仅巩固了其在全球游戏资本市场的地位,还在3A游戏服务化转型和跨平台IP运营等关键领域建立了战略支点。而腾讯和育碧也将在新的框架内实现更多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

(本文创作过程中有AI参与。经由编辑进行事实性核查及编辑处理。)

*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触乐网站观点。

0

作者 艾谢德

无我,无相。

查看更多艾谢德的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