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乐怪话:游戏公司为何总在“叠甲”?

做好事,但不刻意。

编辑王文杰2024年10月08日 18时28分

触乐怪话,每天胡侃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图/小罗

最近几年,许多大型游戏公司都有一块非常重要的业务——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意思是围绕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3个维度,评估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以及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

用白话说,ESG意味着企业要向公众证明自己不仅仅是一台赚钱机器,还会“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毕竟,在一个理想的社会中,大公司理应承担更多的公共责任,对于游戏这类货币化效率高但带有“原罪”的产业尤其如此。

要向公众宣扬自己的价值,往往需要构建一套叙事框架。好在近些年许多重要的科技发展,都显示出与电子游戏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前些年大火的“元宇宙”,到现在技术前沿言必称之的AI,都为游戏公司们提供了“游戏推动科技发展”的绝佳案例。

当然,游戏带动科技发展不是一个伪命题。就拿由ChatGPT引爆的生成式AI浪潮而言,这一拨技术爆发最重要的硬件基础——GPU(图形处理器)的发展,就离不开电子游戏多年来对3D图形处理的巨大需求。乘着这次AI的浪潮,英伟达也从一家以卖游戏显卡为主要业务的公司,一举成为新时代科技竞争的卖铲人,市值一度超过微软,成为仅次于苹果的全球第二大公司。

英伟达股价“起飞”

游戏助力科技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将扫描和渲染技术应用于飞行模拟、文物和古迹存档、数字孪生工厂……但一些游戏公司出于ESG目的的宣讲,却难免给人一种怪异的“叠甲感”——就像一个不走寻常路的小孩长大获得成功后,拼了命要向家长证明自己一直是好孩子。

在这样的背景下,还出现了一些游戏公司在发布会上用大半时间宣讲游戏如何助力科技发展,游戏产品本身却只有很小篇幅的怪异景象。

游戏与科技的关系究竟是怎么样的?正如历史上大量的科技创新都是意料之外的产物,电子游戏推动某项技术发展时,往往并没有想到技术未来可能演进到怎样的程度,而是出于非常具体的诉求:更好的图像表现、更低的能耗、更低的内容制作成本、更强的用户定位和触达能力……

可以说,创新的产生和技术的规模化运用往往并非出于“推动人类科技进步”这样的崇高目的。

比如,罗马帝国早期(公元1世纪)的发明家希罗,他不仅发明了被认为是蒸汽机雏形的“汽转球”,还最早发明了机械式的“自动售货机”——一台丢入硬币,就会有水流出来的祭祀容器。但现代人恐怕很难想象这台机器的使用场景:它告诉人们,要奉献硬币,神才会赐予“圣水”。

希罗的“自动售货机”示意图

一项创新要造成更大的影响力,还需要找到更广泛的使用场景,否则很容易像希罗的“自动售货机”一样,成为某种仅服务于极少数人的“奇技淫巧”,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历史上,不少重要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往往也始于一些奇怪的地方,比如早期印刷机的盈利主要靠印赎罪券,中世纪的人们恐怕很难想象它会在未来引起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到游戏对于技术发展的推动,从结果来看,这一说法是成立的,但技术创新并“刻意凹造型”的产物,它往往得益于一个宽松的环境,广泛的消费者需求和良好商业模式摩擦出的火花。

如果有一天,游戏公司不再需要疯狂叠甲,或许反而意味着,那样的环境到来了。

0

编辑 王文杰

喜欢养猫,不爱洗碗

查看更多王文杰的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