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仅关乎于宗教,也关乎于一种传统视角与当代社会的碰撞。
今日(2025年4月21日),罗马天主教教皇方济各去世。这个消息在全球引发了广泛的哀悼。
某种意义上说,教皇的去世不仅关乎于宗教,也关乎于一种传统视角与当代社会的碰撞。方济各教皇在任时,曾多次提及当代年轻人与数字娱乐的关系。他的言辞中既有对人们沉迷于数字娱乐的担忧,也体现出一定的包容与期望。
也许你听说过他在2016年波兰世界青年日(WYD)上的演讲。79岁的方济各曾向听众发出呼吁:“亲爱的年轻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Vegetate’(混日子)——不是为了把生活变成一张让人睡着的舒适沙发。不,我们是为了留下印记而来。” 他呼吁年轻人将时间投入社会行动和公共事务,用勇气和担当去创造一个更公正的世界,而不是把青春耗费在消费主义和屏幕幻梦中。
方济各也在日常牧职中关注着数字娱乐给人际关系带来的影响。在2023年梵蒂冈新闻“Popecast”播客中,他聆听了一位名叫朱塞佩的年轻人的自述,这名青年辍学后大部分时间都宅在家中玩在线游戏,导致社交隔离感严重。方济各对此深表关切,并提醒他:“如果一个人主要在网络虚拟中生活,他的生命就会变得‘无菌’而孤立。”方济各强调,现实中人与人的接触“极为重要”,并告诫人们,不要让虚拟互动完全取代真实的交流纽带。
在致青年宗徒劝谕《基督万岁》(Christus Vivit, 2019)中,方济各尖锐地指出,“数字环境充满了孤独、操纵、剥削和暴力……沉迷其中会带来隔绝感和与具体现实的脱节”,但同时,他也能够看到积极的一面,并承认有些青年能够在数字世界中展现创造力和才华。
比如“可敬的卡洛·阿库提斯”——卡洛·阿库提斯是一位2006年逝世的15岁天主教徒,他生前热爱电脑编程和电子游戏,经常自己做一些小动画宣传《圣经》;他还能做到自我节制,每周只玩1小时电子游戏(这一点可以说很厉害了)。方济各特别表扬了卡洛用科技传递福音信息的事迹。由此可见,教皇在这个问题上还是相当实用主义的。
总体而言,方济各教皇对电子游戏的公开看法克制而富含人文关怀。他批评游戏中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批评过度沉迷虚拟世界的行为,但也相对认可那些能促进教育、友爱和信仰交流的正面尝试。当然,他多次强调,无论媒介如何演进,都应服务于人的尊严和真实幸福。
将近半个世纪以来,天主教会最高领袖对于新兴媒体的总体态度经历了有趣的演变,从早期的审慎接触,到对内容伦理的严格把关,再到与当代数字文化的积极对话。
约翰·保罗二世(1978—2005年在位)是首位全面拥抱现代大众媒体的教宗。他善于利用广播、电视传达福音。早在互联网兴起初期,约翰·保罗二世就敏锐地意识到新技术的意义。他在2005年的宗座训令《迅速发展(的媒介科技)》(The Rapid Development)中指出,教会不仅要使用大众媒体传播福音,更要将救恩的信息融入这些强大媒体所创造的新文化中去,“运用当代传播技术,是第三个千禧年教会使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2000年圣年期间,约翰·保罗二世曾对当时风靡全球的宝可梦(Pokémon)和它们的训练师们予以正面评价,称“宝可梦”系列作品“充满了富有创造力的想象”,“没有任何有害的道德副作用”,而且“建立在紧密友情的纽带之上”。在当时,社会上的争论还大多聚焦在“宝可梦是否邪恶”中,教宗的这一表态相当开明,可以想象,一定有一些孩子因为他的表态能好好玩宝可梦了。
本笃十六世(2005—2013年在位)继任后,教会延续了介入数字领域的脚步,但侧重强调数字内容的伦理评判。在本笃十六世时期,教会对数字娱乐的态度更加审慎保守,一定程度上,这也是数字技术突飞猛进地改造人类生活的时期。因此,本笃十六世需要更多地对数字内容——其中当然包括游戏——表态。
本笃十六世并非反对一切游戏,他关注的是价值导向。这位神学学者出身的教宗对媒介文化有着深刻而谨慎的思考。他一方面启动了梵蒂冈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如“X”上的@Pontifex)并赞许网络用于福传的新途径;另一方面,也毫不讳言数字娱乐中的不良倾向。
最著名的例证是,他在2007年第41届世界传播日文告中对暴力媒体内容进行了严厉抨击——“以娱乐之名颂扬暴力、宣扬反社会行为或淡化淫乱的节目和产品——包括动画片和电子游戏”。他直言,这是对人性的扭曲,“尤其当这些内容针对儿童和青少年时,更是令人厌恶”。他呼吁媒体业者承担责任,抵制这类有害内容,努力“维护公益,捍卫真理,尊重人的尊严”。
到了方济各(2013—2025年在位)时代,教会与数字技术的关系迈入了更日常化、互动更丰富的阶段。方济各教皇是第一位在“数字原住民”时代领导教会的教宗:“X”和Instagram上都有他的账号,他主持了梵蒂冈的YouTube频道,还亲自出现在播客节目里与年轻人交流。
方济各对游戏和网络文化的评论融合了前两任的要素:既有约翰·保罗二世式的开放姿态,也保留着本笃十六世式的伦理关切。方济各曾严厉批评游戏沉迷和数字社交的虚幻性(这与本笃十六世对成瘾性娱乐的警戒一脉相承),但他也支持开发增强现实游戏来有创意地传播福音,甚至对捕捉圣人的“教会版宝可梦”表现出兴趣——当然,这其中可能有宣传的因素。
在2019年致全教会青年的文件中,方济各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分析数字环境的光明与阴影。他赞赏互联网带来的交流机会,也直言网络世界潜藏着成瘾、孤独和假象的威胁。然而,他并没有得出因噎废食的结论,而是呼吁年轻人在网络时代“既不断线也不过度”,要像保持Wi-Fi连接那样“与主保持连接”。
这种平衡务实的态度也体现在教会对电子游戏的看法上。总体来说,方济各时代的教会既鼓励善用游戏等技术促进人类大家庭的友爱,也不忘提醒世人提防其中可能的异化风险。三位教宗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立场变化,但他们的核心原则是不变的,即任何技术和娱乐都应服务于人的尊严和灵魂的益处。
在探讨教宗与游戏的观点之外,一个让人难免感到好奇的问题是:教会本身是否曾积极参与或支持过电子游戏项目?或者说,有没有由宗教力量推动或灵感来源于信仰的游戏?
答案是肯定的。
虽然天主教会并未涉足主流商业游戏的开发,但从梵蒂冈到各地教区,近年都出现了运用游戏媒介进行福音传播和教育的尝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例子之一,是2018年问世的天主教增强现实手游《跟随JC GO!》(Follow JC Go!)。它是受《Pokémon Go》启发而开发的一款手机游戏,据称耗资50万美元开发,由拉美的“方济各基金会”团队制作,旨在迎接巴拿马2019年世界青年日。
顾名思义,《跟随JC GO!》的玩法与《宝可梦Go》类似,只是玩家在梵蒂冈的现实街道上通过AR技术“捕捉”的是圣经人物和圣人,而不是小精灵。玩家可以组建自己的圣人小队,收集水、食物来保持角色健康,还需要在路过教堂时进去祈祷。此外,这款游戏还融合了宗教知识问答与公益元素,如鼓励玩家为医院中的病人祈祷等。
《跟随JC GO!》在上线后得到了方济各教皇本人的祝福和认可。开发团队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方济各虽然不算科技迷,但看到我们的作品时非常惊叹,他理解我们想做的是将科技与福音传播相结合。”
在更广阔的宗教背景下,也有许多游戏受到宗教故事或精神启发。这些游戏有的并非教会官方出品,但得到了宗教团体的支持或认可。
比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美一些公司发行过FC和PC平台的《圣经历险记》《出埃及记》《诺亚方舟》等游戏,把圣经故事改编成闯关冒险。虽然这类游戏的质量良莠不齐,却代表了宗教群体尝试借助电子游戏进行教义教育的早期努力。
近些年,随着独立游戏的发展,一些开发者受个人信仰驱动,创作出了在世俗和宗教圈都赢得口碑的佳作——比如《癌症似龙》(That Dragon, Cancer),这款游戏“深刻打动玩家的力量源自开发者夫妇坚定的宗教信念”。
此外,天主教会也在探索VR和AR等新技术的宗教应用。梵蒂冈通讯部门曾与科技公司合作制作VR影片,让观众能以虚拟视角360度体验梵蒂冈和博物馆。当然,这些项目不属于传统意义的“游戏”,但也带有互动娱乐的性质。教宗方济各对这些努力是支持的,他曾多次表示,教会应该善用现代技术拉近与大众的距离,只要能“用基督的眼睛去看待”技术,并守护其中的人性尊严。
总而言之,教会对于游戏和数字技术的态度是开放而谨慎的。至少到现在,教会官方直接投资制作商业游戏的情况尚未出现,相关的尝试大部分仍以教育和传教为目的。
但很显然,在未来,随着游戏媒介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宗教团体与游戏的互动也会更加频繁深入——天主教会绝不会是游戏世界的局外人,他们也并不抗拒新技术,并始终以自己的步调适应社会、进入新的时代。
我们向他告别,愿他安息。
(本文创作过程中有AI参与,经由编辑进行事实性核查及编辑处理。)
*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触乐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