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作将重点完全放在了玩家对音乐节奏的把握上,戴上耳机听着一首首富有魔性的电子乐曲,跟随节拍下意识点击屏幕向怪物射击,带感度十足。
几乎所有音乐游戏的外观,都是那些代表音符的方块或图标,从若干轨道上快速袭来,达到固定位置时及时按键;或者在判定线扫过之时,对音符进行触摸或拖拽。在传统游戏时代,无论是使用手柄、键盘还是各种乐器形态的模拟控制器,都需要玩家将屏幕上出现的编码转化成对应位置的按键,再实施操作。因此对于那些没有音乐基础的玩家而言,可谓一种变相的“QTE”。
在移动游戏时代,这个问题不复存在,无论是五指还是双手摊开,玩家的演奏都是直观的,所见即所得,指哪打哪,甚至还可以实现在传统游戏设备上无法实现的操作。再复杂的乐曲,至少在操作层面上不会让人觉得无从下手。
然而《探索行星》(Planet Quest)则是一部完全放弃移动音乐游戏这一“传统优势”的另类作品,它的外观让人很难将其与音游联系在一起。占据画面主体区域的是一颗星球,表面会长出各种怪诞的“外星人”。玩家所控制的是位于右上方的一架飞碟,随着充满电子迷幻与金属味道的旋律响起,星球开始自转。此时你才意识到,这根本不是一颗星球,而像是一张不停旋转的唱片,而你则是一名负责调节气氛的外星打碟手。
当这些将自己打扮成太阳花、阿猫阿狗等怪诞形象的土著人到达飞碟下方的时候,触摸屏幕任意位置就可以发射激光将其抓走,成功后就能得到从“O.K.”或者“Perfect”的评价。全部操作只需一键即可搞定,星球的转动也是按照BGM的节奏走走停停,每次只需要应对单个目标,根本不可能出现十指大动的情况。那么,这款游戏的难点是在哪里呢?
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有些怪物随着节拍扭动到UFO下方的时候,它与飞船之间其实还有一小段距离。也就是说,它们不会在节拍点上停在飞船的正下方坐等你按键,而按键时机则是在两个相邻的节拍之间,你要克服听到鼓点就下意识触屏的冲动。
稍有失误,玩家所面临的就是血量的损失。是的,这不是一款随便乱弹琴也可以过关的游戏。位于屏幕左上方的三颗红心,就是外星人的血量。每按丢一个(Miss)或者是回收了不该回收的目标(Wrong,比如射到太阳花妹子),都要扣除半格至一格的血量。除此之外来自于来自于这些土著的戏虐,在进入“安全地带”之后,卸下装扮后的他们原来都是正太萝莉、大叔大妈形态的人类,他们在退场之前会用得意洋洋地身体语言来分散你的注意力!
游戏中收录了多首具有魔性的原创乐曲,你会欣赏到起源于西印度群岛的雷鬼、充满极快的复节拍和碎拍的Drum'n'Bass(这也是游戏中最困难的一个曲种),以及重金属风。而且也不存在传统音乐游戏边玩边解锁的设计,打玩了一首之后就会随机播放下一个,此时星球和背景也会跟着更换,将电子舞曲的炫酷和迷幻风渲染得淋漓尽致。
不同的乐曲会有不同的节拍点(也就是星球转动和停顿的节奏),镜头带感的缩放也会增加游戏的难度,尤其是在缩小之后,星球在iPad屏幕上仅仅只有一个应用图标的大小,玩家几乎完全是处于“盲打”状态,一切就只能跟着感觉走了。
从游戏类型上来说,《探索行星》可以和《Vib ribbon》《Gitaroo Man》《PaRappa the Rapper》等名作归入一类,它完全无视“音准”,将重点放在了对节奏的把握上。从表现方式上来说,它完全跑掉了音乐游戏应有的外观,又与任天堂经典《节奏天国》有异曲同工之妙。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样带感的作品完全免费,唯一的内购仅仅只是去除广告(况且广告对游戏进程的干涉几乎让人无法察觉),让人实在难以找到拒绝的理由。
*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触乐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