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之赤途》是一款非主旋律游戏,有人从游戏中读出了人性,有人从中读出了爱情,有人读出了阴谋,有人读出了历史。制作者范特西,希望游戏能将玩家带回那个年代,引发更多思考。
“肯定不是主旋律的,包括最后的反转,也不是想歌颂什么。有人把它解读成对集体的牺牲贡献,也挺好,挺正能量的。其实我只是想表达人性的一些东西,不是想描述组织怎么怎么样。”范特西(化名)说。
范特西24岁,清华大学某工科院系在读博士生。去年,他创作的一款谍战题材的游戏《潜伏之赤途》在网上火了起来,被誉为“国产神作”,尤其是它的剧情和台词,备受推崇。
今年9月,这款游戏突然从网上消失了。
范特西爱读故事,也爱写故事。小时候看《童话大王》、写童话,长大后读东野圭吾、写推理。不过他写的那些故事,从未正式发表过。
大三,他创作过一些中短篇,投给《科幻世界》、《岁月推理》等杂志,无一命中。编辑在回信中直言:“您的作品太‘中二’了。”
他开始自学游戏制作,尝试以游戏的方式讲故事。
“也算是一个心结。以前玩过很多国产游戏,都是悲剧结尾,比如我最喜欢的《风色幻想SP》,玩到结局,特别难受。所谓的完美结局,每个人都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太操蛋了。我就想,如果将来有机会做游戏,我一定不要做那样的结局。”
2013年7月,范特西本科毕业,直接读博。每天同自动化系统打交道的他“想试试自己在其它领域能不能做好”,便报名参加橙光游戏的暑期实习活动,与一名北京大学的硕士生分在一组,做起了游戏。
“刚进橙光,以为自己要做的是日式美少女游戏,压根没想到会去做抗日游戏。”范特西说。
那时的橙光正在推广《橙光文字游戏制作工具》,以Gal Game(美少女游戏)为方向,鼓励玩家自制游戏,上传橙光平台。
不久,一款名为《清宫计》的“后宫嫔妃心计游戏”突然火了起来。游戏中,玩家扮演一名16岁的清朝贵族少女,在险恶的后宫斗争中力求自保。
《清宫计》的制作只用了八天时间,橙光负责人发了条微博推荐,转发量便迅速过万,在线运行人数突破七万,且节节攀升。
“大家都惊了。”范特西说。那段时间,《清宫计》及其作者成为公司内部谈论的焦点。橙光趁热打铁,推出《手把手教你制作宫斗游戏》教程,随后又发布了一批速成的宫斗游戏,知名度由此蹿升。
《清宫计》的一夜走红,与《金枝欲孽》、《甄嬛传》等宫斗剧的流行不无关系,而当时的国产电视剧市场,抗日剧是另一热门。
橙光负责人召集员工开了个碰头会,问,谁看的抗日剧比较多?其他人都摇头,只有范特西点了点头。家人爱看抗日剧,他也跟着追过不少,中学陪父母看《亮剑》,大学在宿舍追《潜伏》。
于是,抗日游戏被交给了这个爱写故事的理科生,他的目标是把宫斗生存游戏改造为谍战生存游戏。
动手写剧本前,范特西上网搜索关键词,搜索结果中跳出一个名叫“袁殊”的人。
袁殊,中共情报史上绝无仅有的“五重间谍”,身兼中共、中统、军统、日伪、青红帮五重身份。抗战期间,他按照中共指示接近日本人,结识日本驻沪外交官岩井英一,替日本人办事的同时,协助共产党获取大量战略情报,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解放后,袁殊因“潘汉年案”受到牵连,入狱二十多年,直至1982年方获平反。
袁殊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范特西决定以他为原型,设计游戏主角。
“当时也就是想着按《清宫计》,做个快节奏的谍战生存游戏。”范特西说。他花了两周时间,写完《潜伏之赤途》前两章,约1万多字。
这两章的剧情中规中矩,人物阵营分明。主角方别是中共的一名地下特工,代号“海蛇”,为获取日本人的信任,他被迫杀死恩师,为掩护自己的身份,又杀死了无辜的学妹。
前两章完成后,范特西离开橙光。2013年8月,《潜伏之赤途》在橙光平台发布,反响平平,很快被淹没在了层出不穷的宫斗游戏之中。
暑假结束后,范特西返校读博。他觉得游戏也就这样了,打算做个主角牺牲的结局,赶紧结束。
打开《潜伏之赤途》页面,他发现页面下方已经积累起两三百条评论,有的玩家每隔几天就会前来“报个到”,看看作者有没有更新。
一位名叫“冷面书生”的玩家,为游戏投送了三百多朵“鲜花”。“鲜花”是橙光平台的虚拟道具,玩家可以购买“鲜花”,投给自己喜爱的游戏,将其提升至网站首页的显眼位置,以增加曝光率。每朵“鲜花”售价1元。
范特西决心将《潜伏之赤途》继续做下去,为了这些热情的玩家。
半个月后,第三章发布,结尾处留下悬念:主角方别失去了“海蛇”身份的所有证明,失去了与组织的一切联系,成为一名无人知晓的卧底。
“你是不知道,我们党内斗争有多么严重!就算我立下赫赫战功,也难防嫉贤妒能的小人背后暗箭啊!”刘先生叹道。上线刘先生企图杀害方别,由自己的儿子取代他成为“海蛇”,回延安领功受赏。
从第三章开始,有些东西悄然起了变化。主旋律的光环渐渐消失,忠奸善恶不再泾渭分明。
前两章以反派身份登场的冈山雄二(以日本驻沪外交官岩井英一为原型),并未被塑造成纯粹的恶人,反而更多地表现出了重责任、讲情义的一面。“构建大东亚共荣圈”于他并非侵略的借口,而是切实的理想;大势已去后,他替主角安排好出路,逃离中国。
这是范特西为游戏设计的第一个“Happy End”——无法证明自己是“海蛇”的方别被众人视为汉奸,在冈山的帮助下,他放弃中国人的身份,改名换姓,逃往日本,成为日本人的战争英雄。为了不被揭穿真相,他杀死冈山的女儿,毁尸灭迹。
“今天,你终于为无数中国人民报仇雪恨了!”结尾处的这句画外音颇有些讽刺的意味。
去脸谱化、强调人性之善恶并存,这是范特西塑造角色的一个原则。
“并不是想洗白什么,或美化什么,只是换一个视角。前一个视角,你可能对某个角色恨之入骨,但当你切换到他的视角,了解他内心的想法时,会发现他的所作所为是有原因的,没法简单地用道德去衡量。”范特西说。
他自己的历史观也经历过类似的转变。范特西的外曾祖父是太行山区的民兵,年轻时牺牲在战场上,他的外公是一位坚定的老党员,他的家乡附近发生过日军屠村的事件。小时候,他对抗战的了解,主要来自教科书、影视剧,以及家人的讲述。
上大学后,某些根深蒂固的观念被动摇。为了做游戏,他翻阅了不少历史资料,有正史,也有野史,发现这场战争远非“邪不压正”那么简单,不同阵营之间的利益博弈是左右战局的重要因素。
第四章是《潜伏之赤途》的转折点,为最后三个结局埋下伏笔。
这一章的创作颇费周折,中间推翻过一个版本,拖了半年,直到2014年2月才完成。也正是从这个时间点开始,《潜伏之赤途》才真正火了起来。这款几乎未作过任何主动宣传的游戏,凭借玩家的口口相传,在论坛、贴吧、微博、视频网站上广为流传。
第四章,另一名重要角色“第二号”登场亮相,其原型是中共的传奇特工潘汉年。
历史上的潘汉年从事谍报工作二十多年,为抗战胜利立下大功。他为中共建立起庞大的情报网,上至政界及工商界名流,下至售货员、邮电局投递员,均被他发展为情报搜集员。
新中国成立后,潘汉年被以内奸罪逮捕,蒙冤而死,未能活到平反的那一天。《潜伏之赤途》中的那句“凡是搞情报工作的大多数都没有好下场”,正是出自他之口。
关于潘汉年的一些传记,言及他曾代表中共与日本人达成合作,但正史对此未有记载。这个有些“阴谋论”味道的说法,被范特西加入了游戏:“第二号”与冈山雄二之间保持着秘密的合作关系,在发送给后者的电报中,透露了江西国民党军队的兵力部署情况。
这处细节在玩家中间引发热议,话题延伸至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的纵横捭阖。
这是范特西没有想到的,他之所以如此设计,是为了让故事更加扑朔迷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合乎逻辑就行。我做的只是编故事。”
“继续努力吧,美好的世界正在向我们招手!”这是范特西为游戏设计的第二个“Happy End”——“美丽新世界”,出现在第五章,取名自赫胥黎的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
这一章,剧情急转,其中的“海蛇线”成为玩家争论的焦点,有人认为“黑”得好,有人质疑“黑”得太过。
“写‘海蛇线’的时候确实有所顾虑,感觉自己把人性写得太阴暗、太丑恶了,有点以偏概全。”范特西说。
“海蛇线”以1950年至1951年的镇压反革命运动为背景,讲述了主角在结束潜伏、返回延安后的一系列“黑”经历。游戏借角色之口对这场运动作了反思:“酿成了一定数量的冤假错案,且存在判罚不当、量刑失准的弊病。你们把镇压反革命搞成了强制性任务分配,各地方单位都有名额指标,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抓到多少人。……这导致许多单位甚至超额完成任务。”
范特西还在游戏中设置了一处隐蔽的细节:角色对话间提及的“邓海时”、“叶清成”,取名自辛亥革命元勋邓玉麟、何海清、夏之时,以及国民党投诚将领叶干武、甘清池、曾宪成,从六人的姓名中各取一字拼成。历史上,此六人皆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处决,文革后获平反。
不过,对于半个多世纪前的这场运动,范特西并非完全持否定态度,这在游戏中未有体现。
“我曾经听家人说过,那时的土匪很猖獗,反革命杀人事件时有发生,在没有条件以低成本查清事实的情况下,只能严打。历史的是非已经很难还原,很多错误肯定可以避免,但即便是错误,也各有各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范特西说,“我在游戏里只是表达了我想表达的一面,因为这一面对故事来说已经够了。”
2014年12月,《潜伏之赤途》第六章发布,这是游戏的最终章。
第六章与第五章的剧本原本是合在一起写的,因流程太长,范特西不得不将其截成两段,提前发布了第五章。因此,第六章的剧情稍显平淡。
主线结束后,范特西又设计了一段类似彩蛋的剧情,这才是真正的结局,除了对多名重要角色的命运作了交代外,另一名潜伏者“第三号”的身份也被揭晓。
这个意料之外的结局为《潜伏之赤途》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历时一年零四个月,总文字量18万字,《潜伏之赤途》的篇幅已经远远超出范特西最初的预想。两年前,他只是想做一个谍战生存的小游戏。
“我觉得这个作者做这番游戏的用意并不仅仅是让人体会谍战工作的生死无常,更重要的是让人们重新去了解历史,历史是否真如书本上所讲的那么简单。”一位玩家评论道。
有人从游戏中读出了人性,有人从中读出了爱情,有人读出了阴谋,有人读出了历史。
没有精美的画面、复杂的技术或巧妙的玩法,《潜伏之赤途》给予玩家的只是一个个文字选项。玩家的每一次选择即意味着放弃,在选择与放弃之间,他们寻找着各自的答案。
《潜伏之赤途》完结后,范特西把重心放回了学业上。由于迟迟没有发表论文,已经读博三的他面临着继续读博还是博转硕的选择。
不过,写故事和做游戏这两件事,他不打算放弃。为了提高写故事的能力,他找了一些关于编剧的书。他还读了《乌合之众》、《狂热分子》,对群众运动有了一些新的看法。
“我不觉得自己的编剧功力有多好,我甚至担心自己只是运气好,这辈子可能就产出这样一个作品。”范特西说。
他把《潜伏之赤途》的一半功劳归于玩家,不仅仅是因为玩家的鼓励。做游戏时,他经常“潜伏”在网上,偷听玩家的各种吐槽,从中汲取灵感,确定接下去的剧情走向,有时会满足玩家的某个心愿,有时故意不按玩家的预测去写。
为方便玩家联系,他曾经在网站上留下自己的邮箱,但很快又删了,因为“有的玩家特别热情,说了好多赞美的话,不知道该怎么回应”。
“我其实是一个比较胆小的人,没有个人英雄主义的情结。”范特西说。他形容自己是一个“闷骚”的人,典型的宅男性格,网上健谈而幽默,现实中则内向腼腆。身边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做游戏,包括他的家人。
直到现在,他仍然不敢把自己做了这么一款“非主旋律游戏”的事情告诉家人,担心他们“有意见”。
今年9月初,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结束后不久,《潜伏之赤途》突然从网上消失了,没有任何先兆。
橙光网站的《潜伏之赤途》页面仅余“施工中”三个大字,左上角的游戏名称也被删除,改成了“谢谢支持”,只有那段熟悉的脚步声和旋律仍在循环播放。与此同时,游戏的iOS版本也被下架。
橙光官方对此的解释是:“因为作品一些素材的版权原因,《赤途》需要大修一下,等全部替换为正版素材,会重新上架的。”
《潜伏之赤途》的角色和场景截取自《潜伏》、《风声》、《大上海》等国产影视剧,例如“第二号”是孙红雷、“张晓梦”是周迅、“许先生”是周润发,背景音乐采集自《喜剧之王》、《新上海滩》、《名侦探柯南》、《最终幻想:核心危机》等多部影视、动画、游戏及音乐作品。这些素材的使用均未获版权方的授权。
“当时没考虑这么多,只是想着编一段有槽点的剧情,做出来给别人玩。”范特西说。
未经授权使用其它商业或同人作品的美术素材、音乐素材甚至剧情的做法,在橙光平台上司空见惯,纠纷时有发生,橙光官方也因审核不力而备受诟病。去年,橙光开始推进商业化,签约作者可以通过玩家赠送的“鲜花”以及移动版内置广告等途径获得收入,这意味着,侵权行为无法再以“同人游戏”为借口。
然而,《潜伏之赤途》的下架与其它涉嫌侵权的橙光游戏有所不同,并非出于版权方的要求。
事实上,今年4月,橙光已经在为游戏的素材正版化作准备,花钱找了一批演员拍摄立绘。这些演员的形象和气质与原作中的明星演员相去甚远,直接替换效果欠佳,因此,剧情和台词需要大改。
导致《潜伏之赤途》被迫下架的直接原因,是其中的敏感内容,比如“阴谋论”,比如“海蛇线”。游戏若要重新发布,这些桥段必须修改。
“新版《潜伏之赤途》的变化会比较大,可能就没有了原来的味道。”范特西说。
一个多月后,10月30日,《赤途之阳光版》序章发布,使用正版立绘,依然是玩家熟悉的那些名字,依然是熟悉的叙事风格,但感觉已迥然不同。
“多了一份生动与俏皮,少了一丝苍凉和阴暗。”有玩家评论道。
大多数玩家对“阳光版”持肯定态度,尤其是新加入的类似《逆转裁判》的推理模式,令可玩性提升。范特西还打算添加解谜、养成等更多玩法,而不仅仅是做选择走剧情。
一款好的非主旋律游戏,首先必须是一款好游戏。它不一定与主流意识形态为敌,但一定是有趣多于枯燥,反思多于歌颂,描写人性多于灌输说教。
今年8月《三联生活周刊》出版的反法西斯抗战胜利70周年专刊中,有一篇《中共的“红色特工”》,介绍了抗战史上的四位地下情报人员,其中三位曾出现于《潜伏之赤途》中:袁殊,《潜伏之赤途》的主角“方别”;潘汉年,《潜伏之赤途》中的“第二号”;关露,《潜伏之赤途》中的“陆梦茵”。
这篇约六千字的文章,资料翔实,叙事严谨。没有阴谋论,没有美丽新世界,没有刘先生的暗算,没有Ada Wong的彩蛋,而读者也不太容易从这些文字中体会到情报人员每天面对的残酷境遇,以及作出抉择时的内心挣扎。
“游戏是一个很有代入感的载体,如果能够通过游戏把玩家带回那个有争议的年代,应该能引发更多的思考。”这是范特西寄托在《潜伏之赤途》上的小小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