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play是一种玩家之间,粉丝之间超越语言的交流,它在很多时候就像SSSR卡一样,讲求“一期一会”,讲求“无言之中上扬的嘴角”。
Cosplay很有趣,这种有趣不仅体现在玩Cosplay这件事情本身的乐趣上,还表现在观众对它的围观上,在我看来,这就像是一种心照不宣:一个好的Cosplay可能从来不会追求对原型的完全精准还原,而是致力于表现如何“玩”才能够体现出自己对于这个角色的认知,并且展示出自己的态度;而当这种态度被围观的人发现,甚至颔首微笑的时候,这种超越次元的交流就会得到升华,Cosplay作为一种游戏才会得以完成。
就好像那个阴雨天的下午,在一家阴暗的盗版DVD小店中,同时和另一个顾客把手伸向《Mezzo Forte》的时候一样;
就好像当你看到下图时的第一个反应,不是掏出手机打开相机功能,而是打开《精灵宝可梦GO》一样;
而这种刹那之间的友谊,大约就可以对应于日本茶圣千利休的那句“一期一会”吧。
相对于原本就拥有人物角色的3A游戏或者动画,手游的Cosplay可能更符合上面我谈到的这个理论,它总是留给玩Cosplay的玩家以更多的想象力,因为很多时候,出Cosplay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了。
但在这些Cosplay中,我们也看到了各大团队着眼点和想法的不同,比如说:
这可能是最简洁明了的做法了,而且相比其他类别的Cosplay来说,成本也相对更低:你几乎只需要在前面挂一个版,带上(或者不带)头套,穿上深色的裤子就可以了,比如下面这个《智龙迷城》的Cosplay。
而不知道是否因为派对文化浓郁,在欧美还有《糖果粉碎传奇》游戏界面的服装出售,除了“正常版本”的T恤以外,还有和上面一样“一个板子”的衣服。
除了界面之外,对游戏本身角色的“再创造”也是常见方式之一。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不借助小道具,或者一个简单明了的标题LOGO的话,这些Cosplay可能需要花一番功夫才能看出来是对什么东西的改造。比如说下面这一个:
当然,这个团队就是这篇文章的标题图片,你大概也能知道这是对《愤怒的小鸟》的Cosplay,但说实话,我觉得要是硬说这是美少女战士的萌化版,我想至少有1秒你应该会被我说服吧。
比如说这里还有一张,是去年某“爆款”游戏的Cosplay。
有时,这种“难以辨识”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Cosplay的本人在某些关键的地方没有进行深入的刻画,比方说下面这两个孩子:
不过,有时候“偷工减料”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这个时候可能更多就需要依靠Coser本人的功力了,比如说下图的这位戴夫:
当然,除了上述这些各种意义上的剑走偏锋,最中正又“专业”的做法还是,原原本本地还原那些游戏中出现的人物。即使是三消游戏的《糖果粉碎传奇》,我们也知道,它也是有登场人物的。比如说下面这两组就神还原了这两个角色:
还有另外一些时候,剑走偏锋的还原也是Cosplay中重要的点之一。比如说下图就是来自那款著名跑酷游戏《Temple Run》的著名反派:那个在后面追着你跑的怪兽。这个团队Psyop还为他制作了《怪兽猴子的日常一天》这个短视频,在官网上可以看到全貌。
找明星代言手游,同时还让明显对游戏中的角色进行Cosplay是我们都很熟悉的营销方法了。但多数时候这些Cosplay会看起来很不痛不痒,有些甚至和游戏本身的关系不太带: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随处都有的,立刻就能量产的“奇幻(武侠)”角色(具体可以参考国内多数广告)。不过,这其中也有不少游戏在广告中的Cosplay让玩家多少看到了开发方的诚意,比如说在国外也很有人气,并且在日本邀请了许多著名演员和歌手参与代言的国产游戏《列王的纷争》。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神奇的广告一直都“留在了我的心中”,那就是史克威尔艾尼克斯(SE)的早期手游《勇者斗恶龙Monsters》。它在刚刚上市的时候就在日本的各大电视台进行了各种广告轰炸,并启用了当时NHK晨间剧《海女》的女主角能年玲奈。
在这一系列的广告中,能年带着史莱姆的头套淋着雨,扶着伙伴,躲开攻击,向大魔王深处双手,闪着会发光的眼睛说“您没有朋友……也没关系的!”……但这个广告真正抓住我内心的,还是那种“大家一起都来Cosplay”,顺便抽卡课金的气势。虽然奖品是那个长得超可爱,并且很可能是能年戴过的史莱姆头套,虽然它只会给一位幸运玩家,但就好像是这款游戏中稀有卡牌的概率一样,这个广告给电视机前的我,以及其他广大玩家带来了某种不知名的期待,我在又温习了一遍这些广告之后,忍不住又拿起了手机……
冷静,冷静。还是粉丝自发的,以我文章开头中谈到的那种“灵与性”的交流为主的Cosplay才是真正的Cos之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