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文字冒险游戏的时代,但150万字的《巫术》卖出了150万套

Inkle工作室旗下两款文字冒险游戏的数据对比:《80天》,60万字,1000多个选择,耗时1年;《巫术》四部曲,150万字,35000个选择,耗时4年。前者是黑马,后者是史诗。

编辑sigil2016年10月17日 16时28分

4款游戏。

4年时间。

150万字。

35000个选择。

Inkle工作室这样自我评价《巫术》(Sorcery! )四部曲的推出:一次史诗般的冒险完结了

这个位于英国剑桥的独立工作室非常有趣,他们最知名的作品应该是《80天》,它如同黑马,在2014年击败《纪念碑谷》《炉石传说》,获得《时代周刊》年度最佳游戏。但《80天》项目的产生完全是一个意外,是一个“支线任务”。真正的主线其实就是《巫术》,它比《80天》更大、耗时更长、选择更丰富。

但它或许很难比《80天》更加知名。

我把Inkle看作是一个更小型、更英式的Telltale。他们拥有诸多共性:做的是以剧情为主的冒险游戏,信赖章节制,都不做原创IP。但相比Telltale改编的那些美剧、美漫、美国大片和游戏,Inkle的改编一直以来相对“古典”:19世纪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儒勒·凡尔纳的《环游世界80天》,以及上世纪80年代史蒂夫·杰克逊(Steve Jackson)的游戏书《巫术》。

简单来说,游戏书就是那种“如果你选择吃红药丸,请翻到OO页;如果吃蓝药丸,请翻到XX页”的互动小说,电子游戏出现前在欧美颇为流行。英国最著名的游戏书就是《巫术》的母设定《战斗幻想》(Fighting Fantasy),在美国,则有《惊险岔路口》《鸡皮疙瘩》《孤狼》等系列。

然而这是21世纪,当你选择做一款文本量巨大的文字冒险游戏时,你就已经筛选掉很大一部分人群。文字冒险游戏不是必死无疑,《生命线》和《王权》就是成功的例子,但相比传统阅读,它们借鉴的更多是移动阅读(即时通讯软件、Tinder),文本量也不大。

而当你选择的还是一款游戏书改编的电子游戏时,你再次筛选掉了部分玩家。游戏书现在能吸引到的新玩家寥寥无几。它是个过时的形式,缺乏生命力和吸引力。

如果你无力为一款文字冒险游戏做多国语言翻译,你再次筛选掉了许多、许多玩家。《巫术》四部曲不可能有汉化,哪怕是更成功、更有机会的《80天》,Inkle这个小工作室也无力承担本地化风险。《巫术》只有英文版,过去是,现在是,将来可能还是只有英文版。

结果《巫术》卖出了150万套(四部曲分开计算)。

这简直有点气人,完全不按剧本出牌。如果按照游戏原价计算,四部曲的预计收入在750万美元左右,而不计工资,每款游戏的预算只有1万英镑,总计约合5万美元不到。这个从游戏书改编的、只有英文版的文字冒险游戏系列大获成功。

因为游戏类型、语言等各方面的原因,我不会向所有玩家都推荐这个系列,但Inkle的经历和经验确实值得一讲。

没有Ink就没有Inkle

Inkle选择改编史蒂夫·杰克逊的《巫术》是不无理由的。

从一开始,两位核心创始人,乔恩·英戈尔德(Jon Ingold)和约瑟夫·汉弗莱(Joseph Humfrey),就知道像他们这样的小工作室得挣扎着寻求曝光。所以他们不打算开发原创IP,《巫术》系列成为了他们的选择。事实证明,这一选择代价昂贵,但Inkle认为自己没有做错。

史蒂夫·杰克逊与纸质、电子的《巫术》
史蒂夫·杰克逊与纸质、电子的《巫术》

大约在5年前,Inkle两人找上史蒂夫·杰克逊,他是《战斗幻想》游戏书的作者,也是后来Games Workshop和狮头工作室的创始人之一,更是乔恩和约瑟夫两人的偶像。

三人坐在伦敦一家酒吧,乔恩和约瑟夫用iPad向他展示了一个Demo,它叫“Ink”,是一个文字冒险游戏雏形,当时两人唯一拥有的东西。

史蒂夫就此问了问他们的计划,他听了之后点点头,跟两人说:“等你们卖掉10000份后,再来找我。”

Ink后来演变成了Inklewriter,现在是一个开源、免费的文字冒险游戏编辑器。这是Inkle的第一步,也是他们最为坚实、基础的一步。包括他们的第一款游戏(准确地说应该叫互动小说)《弗兰肯斯坦》,之后Inkle的所有作品都是用这个编辑器开发。

Inklewriter的设计目标就是“易于跳读、编辑和重写”,让人不间断地生产内容,你可以写得很快,之后又很容易修改。现在开源的版本相比最初已经耐用许多,功能也更多,在业内口碑很好,好用到像《旗帜的传说》这类RPG也用它来生产分支剧情内容。

Inklewriter编辑器
Inklewriter编辑器

Inkle的处女作《弗兰肯斯坦》后来成为了2012年的苹果年度最佳应用之一,注意,是“应用”。

事实上,虽然Inkle两人都有游戏开发背景,在一开始,他们并不是很想做游戏,主要还是因为看见智能手机的兴盛,他俩想给出版行业带来新的技术和互动形式,选择改编游戏书其实也有部分考虑在内。

在这种想法下,他们开发了《弗兰肯斯坦》,一本精致的互动小说。但他们却逐步发现,还是游戏市场更容易接受新的东西,出版行业死气沉沉。《弗兰肯斯坦》的第一次亮相甚至是在当年的PAX East游戏展,因为那里才更接纳他们。

一年后,《弗兰肯斯坦》卖出了10000份。Inkle不忘初衷,再次去找史蒂夫,当时的时机非常完美,两人对他做出承诺:对《巫术》进行完整改编,图形和音乐音效会有的,地图会有的,流畅且适合苹果的UI会有的,带策略的战斗系统会有的,自然流畅的战斗文本会有,基于手势的施法系统会有的,昼夜循环会有的……

“说真的,我们当时可能还说连声控也会有的……”乔恩说。

两人做出了一堆承诺,其中大部分最终完成,但少数几点其实很不现实,而那些兑现的承诺,也花了Inkle整整4年的时间。这是两个一心想改编《巫术》的开发者没有完全想到的。

但当时史蒂夫给了两人授权,就放他们走了。之后在2013年5月,《巫术》第一章发布。

“生长“在地图上的游戏

做第一章和第二章时,工作室里就乔恩和约瑟夫两人,乔恩负责编剧,约瑟夫负责美术和程序,其他基本全靠外包。非常有趣的是,这些外包出去的工作简直像鱼钩一样,把许多人吸纳进来,全程参与了《巫术》系列的开发。

其中相当重要的一员就是麦克·施莱(Mike Schley),他负责地图设计,这是一个点石成金的环节,决定了整个游戏的核心视觉效果,玩家想到《巫术》,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就该是麦克的地图。

麦克的地图如下:

这是Inkle给Mike发过去的草图……
Inkle给麦克发过去的草图

抱歉,放错图了,这是Inkle给麦克发过去的草图,然后麦克就发回来一个“差不多的版本”:

然后麦克发回来一个差不多的版本……
一个“差不多的版本”……

Inkle两人一开始的想法,是把地图作为插画,上面可以选择章节。Mike的成品让他们觉得,地图并不是让人看上去舒服那么简单,它可以作为进度表,体现游戏进程。

因此,Inkle把每个地点的故事弄断、弄简单,每隔100个单词左右就有小选项,也调整了许多情节,让玩家可以多去地图,甚至加入了一些空白地点,作为叙事节奏的平衡。这样一来,整个游戏才真正“生长”在了地图上面。

地图成了《巫术》系列的心脏和灵魂,而且使用率越来越高,Inkle也为之增加了许多东西,比如独立建筑物,玩家可以逐个探索,而且越加越疯狂,《巫术》第三章中加入了两个无缝衔接的时空,第四章中则有3D模型的手绘表面——里外两层都有。

“他把3D模型的内外两层表面都给画了!”乔恩说,“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给别人展示3D群山时他们的反应,这真是个iPad屏幕的绝妙用法!“

3D群山
3D群山,游戏中的动态效果更佳

在Inkle内部有个说法,叫“后麦克式写作(post-Mike writing)”,那就是说,等麦克画完,作为编剧的乔恩又得见机增加的那部分东西。到第三章,Inkle甚至直接先做地图,采用开放世界玩法,而不是像游戏书那样,一条路走到黑。正是因为有了能让玩家想去哪就去哪的地图,《巫术》才真正从游戏书变成了电子游戏。

除了地图,《巫术》中改动较大的就是战斗系统。打一开始,Inkle两人就不想在游戏中做骰子。如今在许多桌游改编的电子游戏中我们还能看到骰子。但Inkle认为只有真骰子才好玩,你可以对着它吹气,紧紧捏住它、诅咒它,虚拟骰子就没什么意思。

史蒂夫也同意Inkle把丢骰子式的战斗去掉。Inkle起初对玩家能否接受这种改动还有些担心,庆幸的是最终反馈相当不错。

史蒂夫(左)和约瑟夫(右)在玩骰子
史蒂夫(左)和约瑟夫(右)在玩骰子

做四款游戏,而不是四个可解锁的章节

《巫术》的头两章只花了Inkle两人6到7个月的时间,进度高效。而之后的第三章,原著内容呈爆发式的复杂化,编剧和编程方面都难度剧增,地图也画了很长时间,开发时间长达1年。到第四章,编剧方面的内容又多了一点点。

就是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之间,Inkle突然插入了《80天》项目,当作副产品。这其中只有一个原因:他俩觉得“这想法太棒了,实在忍不住不做”。所以两人找来Meg Jayanth编剧,这么也不会占用他们过多资源。

结果《80天》越做越大,最终有60万字、1000多个选择、150个可去的城市,Inkle只能全身心投入,完全停止《巫术》的开发。

《80天》中的分支路线,“多到你烦为止”
《80天》中的分支路线,“多到你烦为止”

《80天》花了Inkle一年时间,是预计的4倍,他们修修改改,推倒又重来,所幸最终成果叫好又叫座,所有的额外工作都获得了回报。

但这个支线也让两人偶尔感到泄气和不自量力。乔恩写复盘时说,他们其实不应该做《80天》的,因为它设计跨度大,内容过多,本来是中等量级,结果越做越大,风险也成倍增长,“要是不成功,我们俩的工作室就完了。”

“接下来一定要控制提需求的欲望,这样你才可能最终完成一个游戏。可话说在前头,我们的下一个游戏(指《巫术》)会很大很大,当然我们始终在寻求聪明、高效的制作方法。要是我们是大公司就好了,可能直接靠蛮力就能完成。”

因为前两章受到大量玩家支持,Inkle开始在后几章做一些冒险的改动。

从改编程度来说,《巫术》的第一章认真而忠实,很大程度保留原文,Inkle谨小慎微,只增加各种细节和提示,不擅自加新遭遇。如果游戏书中说:“你跟酒馆老板聊了聊”,乔恩就基于情景,写一个短对话。

直到麦克给他们画了地图,事情才起了变化。“麦克的地图又可爱又迷人,有好多空白的地点……我们就忍不住填充内容,加了许多路线,许多遭遇。我们喜欢这么做,还埋了许多蠢蠢的彩蛋。”乔恩说。

在第三章,Inkle直接把地图改成开放世界,有两个时空层,复杂的游戏内容各自分散其中,精细有致。当时,史蒂夫甚至告诫Inkle不要做得太过火,以免抢了第四章游戏的风头。

到后来,Inkle就开始增加全新的建筑、街道和遭遇链,《巫术》的世界越来越大,“我们做文字冒险游戏的守则,就是尽可能多地提供支线和随机要素,多到你烦为止,但都是基于原著做的,保证无缝衔接。史蒂夫也给了我们极大的自由、鼓励和帮助。他也是那种不肯停息的狂人,总希望不断看到新东西。”

Inkle最终把原著里的全部遭遇都用上了,但有频繁的转折、重构,或者新的呈现方式。“我们还对熟悉游戏书的玩家设置了专门的陷阱嘻嘻,”乔恩说,“在80年代,这书可是超狡猾、超新鲜的,满是小伎俩和谜题,我们得继承这种精神啊,得做点你们怎么也想不到的事情。”

史蒂夫(左)和乔恩(右)在前者书房
史蒂夫(左)和乔恩(右)在前者书房

在这种从保守到冒险的改编下,史蒂夫和粉丝们对Inkle的做法越来越满意,他们从中体验到了30年前的世界和冒险,但绝非简单重复,而是循序渐进的回顾与尝鲜。

然而章节制游戏存在一个问题,每发一章,玩家肯定是会减少的。所以只要做成章节制,就该想到游戏销量会减少,但《巫术》系列减少的幅度却比预期中小。

《巫术》在安卓上的销量每章能递减50%,不过那儿本来销量也不高;而在苹果平台,《巫术》的第三章是系列首次获得编辑推荐,结果销量是第二章的2倍。

每次发布新章节,《巫术》第一章的销量就会上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让第一章保持刚出时的价格……”乔恩说,“我们始终没让售价跌下来,而是明确说明:想玩《巫术》你都得花一样的钱,但从哪章开始玩都可以。”

有人从第一章开始玩,然后继续玩下去了;有人从第三章开始,很享受,然后回头都把系列都买了。

Inkle收到的其中一个最常见问题,就是问他们为什么不通过内购形式解锁章节。对此,Inkle很早就有自己的考虑,他们认为,内购只适合玩法重复的游戏内的重复购买,而不是非重复游戏(比如叙事游戏)的单独章节。

他们担心内购会让后续的章节价值降低,也提高了新玩家的准入门槛,因为内购解锁会让人觉得每章都差不多,是同一款游戏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全新、更大、更丰富的体验——但后者才是Inkle一直在追求的。另外,章节制提高了曝光机会,《巫术》的第三章如果以内容更新的形式出现,它就拿不到苹果推荐了。

但章节制也不是毫无缺点的。因为开发周期过长,《巫术》前两章的代码已经“旧得好像快烂掉了”,Inkle在后期增加新特性时,也因此受到了诸多限制,有些地方需要整个儿重写。但回过头来看,不用内购而用真正的章节制,总的来说还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正确的决定。

目前,Inkle正在对整个《巫术》系列做最后一次重要更新,为旧的章节增添新的特性。而接下来,他们可能会在改编作品上会更灵活一些,但乔恩和约瑟夫两人也打赌说,他们的下个项目仍然会很大,没有丝毫变容易的迹象,前所未有的困难正在等待着他们,“要是不成功,工作室就又完了”。

可正如《环游世界80天》里的福柯先生所说:“真正的英国人是不会拿打赌这样的正经事开玩笑的。”请期待Inkle的下一次史诗冒险。

0

编辑 sigil

louxiaotian@outlook.com

赞美太阳!

查看更多sigil的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