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错过了今天上午10点,美国MegaBots与日本水道桥重工两家巨大机器人大战的直播,就来看看这篇文章吧。
俯视着矮小的房屋,驱动着钢筋铁骨的身躯,迎击常人克服不了的巨大困难,用无敌的必杀技将其终结,驾驶巨大机器人一直是幻想作品中常青的浪漫情节,以往是只有在游戏世界才能体会的珍贵感受。
但在北京时间10月18日,也就是今天,驾驶巨大机器人肉搏成为了现实,两台巨人的战斗在Twitch上进行了直播。
这两台巨大机器人分别来自美国MegaBots公司和日本水道桥重工公司。
先诞生的日本水道桥重工机器人,Kuratas,于2012年降临地球,单人即可驾驶,产品定位是娱乐业方向,因此装备的“武力”也比较欢乐,除了有水压飞弹作为副武器,主武器加特林BB弹的触发条件竟然是驾驶员的微笑,所以又被戏称为“哈哈哈转轮机枪”,充满了巨大机器人作品的情怀。
Kuratas有着日系产品一贯的特点。精致的软体系统,高速、简洁的硬件控制系统,轻便的重量,再加上使用四足轮胎驱动,让Kuratas像极了加上手臂的日式汽车,并且其归类也确实是“Vehicle”(载具),所以从机器人大战的角度看,它看上去并不是一个打硬仗的角色,倒是敏捷的能力格外出众,毕竟它其实是宾礼向的设计——不严谨的比喻来说,它更像是《星球大战》里的3PO,巨大版。
相比之下,为了对战而制造的Eagle Prime就不同了,比如它的前身型号Megabot Mark 2经常被观众戏称很像挖掘机。其实这并没认错,粗犷的Megabot系列使用的技术更接近重型机械范畴,Eagle Prime有着浑厚的12吨重量,简单粗暴的双人驾驶,复杂的按钮式座舱面板,还有物理攻击的勾爪设计,再算上履带驱动形式,妥妥就是我们熟悉的蓝翔挖掘机。
事实上早在2015年,美国Megabots就已经向日本水道桥重工下了战书:“水道桥你们听好了!我们有一台巨大机器人,你们也有一台巨大机器人,既然都是巨大机器人,怎么也得分出个胜负,成王败寇就此一战!”双方约定2016年一决胜负,结果却屡次跳票,至今才得以实现。
然而这两年的等待,与驾驶巨大机器人背后“有生之年”般的梦想相比,又实在算不得什么了。
二战后,随着各国经济复苏与科技爆炸的世界大势,人造奇迹越来越多地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文化作品中。到1963年,它以黑白灰的铁人28号形象屹立在了大地之上,经由多年作品的积累,逐渐在ACG文化圈形成了自成一派的巨大机器人文化,在上世纪60到90年代深刻影响了不止一代人。
巨大机器人文化由众多动画、漫画、游戏作品合体打造,这些作品一般也以机器人为名片,围绕机器人话题展开故事,其中的机体高度一般超过3米以上,借助远大于常人的物理形态造就强烈的视觉冲击,以体现其远超个人的庞大力量感。
除了块头,一般这些机器人都需要由驾驶员进行控制,驾驶员大多在机体内部,比如常见的高达、EVA,也有少量遥控式,比如大铁人,但主流终归是人机一体。驾驶员的存在不仅代表了机器的灵魂,也往往用来呼应不同机器人作品所映射的主题,并且为了使人们更易接受,正方的机体也基本是健硕、优雅的人类体形(哪怕脚只是装饰)。
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机体基本由极其先进的人为技术打造,哪怕作者不是人类而是外星人或者别的什么,这体现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绝对信仰。这个重要起点使巨大机器人作品成了推动工业文化传播、“从娃娃抓起”的最好媒介,间接影响了许多如今活跃在科研、工业等技术领域的人才,也促生了适合相关行业生存的土壤。
如此综合起来,无论是从人性欲望去掌控绝对力量的角度,还是从神性理想去沐浴科学圣光的角度,驾驶巨大机器人几乎必然会成为每一个受众的梦想。
游戏行业具备足够的技术实力承接真正意义的巨大机器人题材是从80年代开始,比起现实工程技术上的诸多瓶颈遥遥无期,在虚拟的电子世界坐上巨大机器人更可行一些,当时风行的街机,已经具备足够的机能与硬件支持来获得相对逼真的体感,不过当时阶段由于街机受众所驱,主要以车辆、飞机等大众载具为主,巨大机器人这么复杂又偏小众的内容暂时还轮不上。
所幸,街机行业积累的成果证明了技术上的可行性,因此在1989年,不限于游戏意义的机器人驾驶鼻祖游戏《MechWarrior》出现在了配置、操控更友善的电脑平台。《MechWarrior》几乎确立了一个时代的机器人操控游戏是怎样的界面,以及主要的游戏形式。
然而,虽然《MechWarrior》是浸入感极佳的主视角,但距离1992年真正意义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Wolfenstein 3D》出来还有些日子,所以受时代技术、机能的限制,它并不算真3D环境。这种技术瓶颈导致在当时配置略低的游戏主机上实现相似效果更难,想要在1983年出生的FC上驾驶巨大机器人,得等到1991年《鸟人战队》,而此时它孩子辈的SFC都问世一年了,并且游戏形式还是横版视角的《街霸》而非主视角,尽管如此在吃透FC机能后能还原原作的合体动画也足以令人激动不已。
不过,横版形式虽然没有主视角的浸入感,却能借助当年动作游戏风潮具备相当的爽快感,1995年街机上的《Armored Warriors》与SFC上的《Metal Warrior》都是此类佼佼者,尤其是3D技术成熟,第一第三视角主流的今天,仍有玩家时而反过去复习,可见其经典。
《Armored Warriors》虽然看上去颇像当时流行的大部分横版街机,却绝非套皮,具备十足的机甲味。比如主角驾驶的机器人有不同的弹药、武器、底盘三个可选档,开篇能通过玩家操作选择出个性的搭配来应对难关,而过关途中也能击倒敌人夺取其装备来变通。更让无数粉丝热血沸腾的是,当具有两位以上玩家时,在关底可以合体!而且合体期间为无敌属性!通过合体变成更加强大、共同操控的大型单位一直是巨大机器人的重要元素,能在游戏中得到实现自然让每一个体验过的人都泪流满面。
《Metal Warrior》增强代入感的方式,是设计了驾驶员系统。游戏中玩家除了驾驶机甲,还可以弹射出来操纵小手枪驾驶员,有些地方只能人类通过,或者在机甲大破以及其他关卡需要时进行有应对的更换,极大增强了驾驶机器人的代入感。
然而,横版形式终归还是旁观感太强影响代入,于是在技术更加成熟的96、97年,《武装雄狮》与《装甲核心》分别降临了SS、PS平台,通过多视角真3D的形式及更加写实的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模拟体验,重新定义了驾驶巨大机器人的概念,也成了后续许多游戏,甚至包括前辈《MechWarrior》在内的学习对象。
强劲的机甲潮流也席卷到了国内,1998年代表了国内顶尖水准的国产游戏《铁甲风暴》也是一款机甲题材,尽管是RTS形式,但其机甲味十足的DIY兵种系统至今都极具特色。
1999年具备“购机理由”级别的《高达0079外传》在DC登场,精良的视觉、声效、系统,特别是出色的物理计算等制作使得玩家能够前所未有的体验驾驶巨大机器人之感。
更重要的是,该作不仅在软件环节异常优秀,营造出超时代的真实感,还借助DC平台特色的硬件支持,达到了模拟驾驶机器人前所未有的高度。DC的娘家世嘉公司本就是街机出身的硬件宅,游戏机自带的手柄就颇具一种独特的触感,握上去既像方向盘又像操纵杆,简直就是把街机上一些模拟游戏的控制器拆下来魔改,因此握着这个手柄开高达已然非常本色,更有DC格外巨大的震动外设助攻,效果惊人。此外DC上还有各种官方、第三方的花式外设,不少都对模拟游戏有巨大增益,绝非那种在PS上用跳舞毯玩《生化危机》的喜剧效果。
《0079》展示了巨大机器人题材在硬件领域的可能性,2002年Capcom破天荒推出了惊天地泣鬼神至今无人能敌的《铁骑》。该作专门为游戏而配备了一套街机般的硬件外设,达成了玩家们多年来希望在家开机器人的美好愿望。不过愿望永远是奢侈的,这套重达8公斤,超过40个按钮的外设使得铁骑套装售价近乎2万日元,顶上同期三五个大作,因此至今仍旧是少数欧皇能触摸的神迹。
盛极必衰,在《铁骑》狂欢的00年代之后,巨大机器人题材也渐渐迎来了下坡路,虽然短期内如游戏领域,还有动画参演感十足的新秀《Z.O.E.》,还有从上帝策略视角转职追尾驾驶的老将《特勤机甲队6》,还有坚持续航的《装甲核心》,但在过度开发市场,以及现实中执掌文化产品话语权的各个发达国家进入去工业化阶段的大潮之下,曾经使人们富裕幸福的科学技术之代表形象,还是逐渐步入了冷宫。
作为一个经典形象,巨大机器人影响了诸多从业者,因此即便无法成为主体,在3A规模的游戏中作为元素之一还能偶尔露脸,比如2010年的《星际争霸2》就有抢巨型雷神的内容,还有2012年《光环4》特意安排了一段士官长驾驶螳螂号的桥段,只是与往日辉煌对比起来,反倒更让人叹息,似乎那个看似很近的梦想远去了。
于是,看上去小毛病不少的《泰坦陨落》,公布时点爆的热潮,是不是就更好理解一些了?那可是积压多年的瞬间释放,是有生之年情怀的具现,对巨大机器人爱好者来说,无论如何,只要能坐进驾驶舱,就好!假的也好!
现在,真的来了。
今天的美日一战,第一场以6.5吨的日本机器人Kuratas一拳击倒6吨的美国机器人旧型号Megabot Mark 2告终。
第二场,美国Megabot上了最新型号,12吨、双人操作的Eagle Prime。双方先用远程漆弹和无人机试探,而后Eagle Prime加大马力硬上肉搏,钳制住日本Kuratas,用另一管漆弹炮对准Kuratas的驾驶座,轰杀之。
第三场,Eagle Prime换上电锯,贴身肉搏,用钢锯弄烂了Kuratas的手臂。Kuratas徒劳地发射BB弹。机器人肉搏推倒了场地上的钢架,顿时噼里啪啦火花四溅。而Eagle Prime的电锯已经攻向Kuratas的头部……
最终Eagle Prime更胜一筹。但大概是因为战斗观赏性与预期不符,且有几处场面有提前设计之嫌,Twitch直播间里“fake、fake”(假的、假的)的骂声一片……这场战斗的真假请大家看一看录播自行判断:
其实,重机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只是低调老实的工业技术很少被娱乐业所注意,别说2017年这波日美约架了,我国其实早就悄悄走在了前面。2016年有个视频非常火爆,被爱好者戏称为“史上第一次机体格斗战”。视频中两拨工人因为一些原因起了冲突,居然驾驶着“SCV”互殴了起来,场面一度十分宏大。
Kuratas和Eagle Prime打起来其实也没比这个观赏性强多少。可见目下的民间技术大概确实好不到哪里去,这也许就是这场决斗暴雪级跳票至今、最终观赏性又不强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Kuratas还是Eagle Prime,都暗合了十分硬核的巨大机器人经典作品《机动警察》之设定,其中的巨大机器人Labor正好是由“载具”与“重机”概念结合而来,现实与幻想的偶然巧遇真是令人百感交集。
这是一个神奇的时代,各种各样的幻想逐渐变为现实,尽管巨大机器人在幻想中似乎燃烧殆尽,但突破次元壁后似乎迎来了新的天地。
从巨大机器人制造公司的发展计划看来,他们希望打造出类似现实中其他竞技活动的比赛制度,形成类似F1赛车的产业链,能够促进商务、技术、人才多方面的进步,这显然是非常可行的途径,在其他新技术领域,例如无人机竞技已有在慢慢成型的案例,使得巨大机器人对战比赛有足够的参考经验。
虚拟世界这边也并未落后,随着4D电影等新的机电一体化娱乐技术以及VR技术逐渐发展,2017年5月登场的《新世纪福音战士:魂之作》,宛如新的模拟驾驶巨大机器人题材游戏的样板。
那么,如果模拟驾驶与现实结合起来呢?也许巨大机器人对战也能推出一种模拟驾驶设备,像游戏一样,在模拟设备上获得认可的选手就像考驾驶证一样可以登上真实的机器人。而模拟驾驶技术在民间早就广泛用于飞行员的培养,可以粗暴理解为高端专业版的街机框体,其造型功能完全与实际飞机舱内一致,高度模拟现实情况,除了坠机不会死之外。
不过,目前巨大机器人比赛预想的方式是“彻底拆毁”,也就是将对方机器人破坏到无法挽回的地步,这虽然是致敬情怀,但也对安全性提出了挑战。在人机安全科学上,各国都还在追着科技步伐摸索,没有足够的标准之前,一个好几吨的钢铁巨人如何不伤害选手或观众,都是一件需要深思熟虑的事情。
美国MegaBots和日本水道桥重工一战,显然也还未走到“彻底拆毁”的那一步。但这毕竟只是它们的第一战,也是真人驾驶巨大机器人的第一战,希望直播间同时在线17万人的高峰人数,证明这个“有生之年”般的梦想仍值得爱好者们去实现。
*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触乐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