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乐夜话:已下架的《P.T.》又可以下载了

下架两年间,似乎没有新的恐怖游戏标杆出现。

编辑忘川2018年02月28日 17时56分

触乐夜话,每天胡侃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图/小罗

如果要说人生有什么憾事,于我而言,没下载到《P.T.》是其中一件——这个小岛秀夫为“新寂静岭”定制的“可玩预告片”(Playable Teaser),主体场景就一个回廊,流程撑死也就个把小时,但因为恐怖指数惊人,曾在YouTube掀起上传“被吓反应视频”的风潮。

《P.T.》宁静祥和的主题封面颇有欺骗性

然而随着制作人小岛秀夫和KONAMI闹掰出走、“新寂静岭”项目停摆,《P.T.》也于2015年4月被彻底下架,于是一台安装了《P.T.》的PS4主机,一度在eBay被炒到近万元的天价。而之后才购入PS4的玩家比如我,再没途径下载到这个Demo,只能上网围观别人的实况过过干瘾。

前几天,国内有玩家反映,《P.T.》在PSN突然又恢复下载了——前提是,你得在《P.T》下架前,曾把它加入自己的内容保存库。奇怪的是,外网对此事全无讨论,KONAMI官方也没有任何表态,欣喜若狂的似乎也就一群此前领过《P.T》又不幸删除的中国玩家。

P9社区@shaojiaru 实机亲测有效

倒是因为这个契机,拖泥老师贡献了自己有《P.T.》的珍贵账号,在我们办公室的PS4里下载了一份——《P.T.》是他玩过的、他觉得最恐怖的游戏,他非常希望我们也来玩玩看。

“牛X的地方就在于这个游戏基本没什么跳出来吓唬你,也没有满地的血或者肉块以及现实生活里没有的恶心玩意。但因为Demo是个解谜玩法,不得不仔细观察、仔细聆听,于是游戏环境那种诡异的气氛就被自己渲染到极大,有一种诡谲的恐怖感。”

在《P.T.》中“一战成名”的Lisa

然后我们的林志伟老师便“以身试法”,率先上机体验了。为了营造良好的游戏氛围,我们贴心地关掉了所有室内灯,林老师则一个人戴着耳机,坐到距离沙发不到半米的电视机前。结果,虽然两次因为“Jump Scare”而受惊爆粗,但事后林老师却认为《P.T.》并不恐怖。

“觉得不可怕是因为看太多实况主玩过,对于《P.T.》的套路太熟悉了。”

人类在感到恐惧或疼痛时,体内会分泌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化学物质,以抑制痛苦、带来快感并萌发求生欲,而不少人的确一面害怕,一面在尝试接触这些令他感到恐怖或不快的游戏,不管是自己玩还是“视频通关”——游戏是可控的,视频是“假”的,在不危及自身的情况下,过程能获得快感和刺激、事后会感到解脱和释放,何乐而不为。

直到“新寂静岭”确认取消,我们才发现恐怖漫画家伊藤润二本来也会参与该项目——此前一直没有哪个改编的影视作品或游戏,能完美还原伊藤笔下的异想世界

但不晓得是不是恐怖的东西接触多了,要激发恐惧感变得越来越困难,而无论是拍恐怖电影还是做恐怖游戏,现在的创作者们也越来越黔驴技穷。在《P.T.》下架后的两年间,想做“《P.T.》精神续作”的游戏不止一款,《层层恐惧》(Layers of Fear)、《艾莉森之路》(Allison Road)、《面容》(Visage)……嗯,后两款游戏还没做出来。而先前玩过《失忆症:黑暗后裔》《逃生》《SOMA》等恐怖游戏的玩家,早体会过毫无还手之力、只能东躲西藏的绝望,随着年岁增长,也越来越不容易被惊吓。

因游戏直播而大热的恐怖游戏《逃生》——第一次觉得夜视摄像可怕,还是因为看了西班牙恐怖电影《死亡录像》

我尝试问了一圈我身边的朋友,“你有生之年玩过的最恐怖的游戏”,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一些陈年旧物:梅林粉杖投给《寂静岭》初代,陈静老师投给二代,刘淳老师投给了《失忆症:黑暗后裔》,楼老师则害怕一切3D恐怖游戏。但左轮老爷认为这些和“生化危机”“零”等老牌系列都是渣渣,恐怖游戏还得看任天堂。

“N64上的《塞尔达传说:时之笛》,就钻过山洞、大精灵出来那段。BGM诡异,画面一点也不可爱温馨,我吓得立马关机,再也没打开过。”

“一点也不温馨可爱”的大精灵,有人说井下僵尸更吓人

其他被朋友提名的游戏还有《七日死》《魔女之家》,但这些几乎都不是近两年的游戏——尽管画质越来越高清,人物建模越来越精细,但带给玩家的恐惧感却大不如前,真是遗憾。

我个人一直期待复活的,是PS2上的“死魂曲”系列。这个前两代都有繁体中文版、初代有中文配音、二代甚至先在华语地区发行的恐怖游戏系列,是索尼的第一方游戏。制作人外山圭一郎之前的代表作是《寂静岭》初代,因此我们很容易在《死魂曲》中找到某些相似的元素,比如古怪的宗教、鸣响的防空警报、大雾弥漫的世界,也都能通过声音或震动来感知威胁的远近。

《死魂曲》前两作都推出了繁体中文版

但“死魂曲”系列对我的威慑力在于,它在一个大家都还用3D建模做人脸的时期,就用上了真人面部捕捉。虽然这些人脸和身体模型的贴合度不够好,但在充满年代感的画面中看到一个个顶着真人脸的角色,仍有种强烈的“恐怖谷效应”。

“死魂曲”系列一直采用真人面部捕捉

游戏中“第一人称模式”下看到的角色效果

另外,《死魂曲》中采用了一种现今恐怖游戏都不多见的“群像剧”设定,在跨度为数天的故事线中,超过10位的可操作角色,在不同时间段都置身于不同的地点,有着各自的行动。玩家将通过关卡选择,亲身扮演这些角色并完成各自的行动目标。

也因此,《死魂曲》的叙事是碎片化的,玩家需要完成所有角色的故事线,收集分散在各个场景的视频、录音、日志,才能拼凑出事件的原貌。在云山雾罩的谜团背后,是一个混合民俗、宗教、克苏鲁乃至科幻元素的日本怪谈,随着剧情推进,玩家操作的角色也会一个个走向“死亡”,甚至作为“怪物”阻挡玩家的去路。这种游戏体验并不多见。

游戏中的海量收集品,其中的视频均为真人演出

而我最喜欢的,是游戏的核心系统“视界截取”,剧情中被称为“幻视”。玩家开启“幻视”后,画面会切换为老式电视没信号时的雪花屏,玩家需要通过转动摇杆,跟电台调频一样找到其它“活物”的“视界”。玩家可以通过这个能力,确认地图附近有多少活物,并通过他们的视野确认各自的视线所及和行动规律,找到逃出生天的理想路线——对,没错,这是个潜入游戏。

模拟器下画面的提升巨大,配合2代新增的第一人称模式选择,代入感强劲

当你操纵一个小孩、弱视、手无寸铁的少女,或是身边带着一个需要你救助的NPC,当你在切换到某个敌人的视线时突然“看见”自己的后背,那种恐慌感远比任何Jump Scare强烈——这也是我迄今为止对各种廉价Jump Scare敬谢不敏的原因。

可惜因为前两代不卖座,删改初代剧情登陆PS3的新作水准一般,这个系列再无后续,开发团队也转去开发“跳楼少女”,也就是《重力异想世界》去了。也就每次10周年、15周年官方还会搞些生放送、漫画连载之类无关痛痒的纪念活动。

为迎合欧美市场而画风大变的《死魂曲:新解》,剧情删减严重,恐怖指数大跌

那么,下一款能让我印象深刻、念念不忘的恐怖游戏会是什么,又会在何时出现呢?我不知道。但愿在恐怖游戏渐渐式微的当下,会有锐意创新的开发者,为这个游戏类型找到新的出路。

6

编辑 忘川

zhangwang@chuapp.com

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查看更多忘川的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