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同事们花了小半个下午,对着一张小学数学试卷做得津津有味……
当你在周末赖床,没决定接下来玩点什么好的时候,不如来看看我们的选择里面是否有你感兴趣的,也欢迎读者和开发者朋友们向我们寻求报导。
《作业疯了》是一款模拟做作业的解谜类游戏,游戏将背景设定在小学,试图让玩家再次感受小学生被作业支配的恐惧。作为解谜游戏,《作业疯了》中的“作业”更像是小游戏合集,当然,在设计上确实很有作业的风格。所以,尽管名义上是“小学作业”,实际难度却也不小——或许它更多的是给怀念小学的大人们玩的。
本周触乐编辑部游玩了《作业疯了》的Demo版本,这款游戏定于6月14日上市,试玩版提供了一份作业套餐,包含30道题目(以数学题为主)。
其实编辑老师们对这款游戏的看法并不一致,有的觉得难度低,有的觉得很容易;有的觉得寓教于乐,有的觉得趣味性还不够。个人看法不同,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我们都感谢这款游戏,让我们重温了暑假的最后一天。
数学是噩梦。
我曾经认真分析过我和它八字不合的原因——到底是计算能力不行,还是思维活跃度不够?我上过很多辅导班,真的很多。不同数学老师家的客厅样式我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但具体学了什么却早已忘到深岩之洲去了。
这个恐怖的学科在漫长的学生生涯中时时刻刻地与我作对。高中数学会考,我是班上仅有的两个没有拿到“A”的麻瓜之一;整个高二,我在数学卷子上见过了几乎所有匪夷所思的分数;高考的时候,我丢掉了一半的选择题——整整25分!
在那个脑子没有烧掉的时间线里,我也许已经从某知名学府毕业,开始了996的人生。
数学总能让我有一种生理上的抗拒,但是带有趣味的题目就要温和一些。从这一点上来说,《作业疯了》还算比较“友善”。
从我的视角来看,《作业疯了》的难度不算太高。在试玩版放出的30题中,有一部分是看一看就能解答的,另一部分需要稍微打一下草稿。题目上方给出的倒计时时间条压力也不算太大,大概5分钟左右才会失去第一个“笑脸”——它们一共有10个。
答题界面侧边提供的计算器算是比较人性化的设计——尤其是对于我这种简单加减法都偶尔会算错的人来说。与考试的流程相近,一次只有答完全部5题才能看到最终的结果——是涉险过关,还是被妈妈暴打一顿,甚至被扔出家门,残酷的命运总是在最后揭晓。据其他数学本当上手的老师们说,答对全部5题即可进入第二学期。很遗憾,我最多只能对4题。
游戏的亮点在于一些有操作性的题目。诸如“排练数字”和“孔融让巧克力”这类的题目很好地体现了电子游戏的优势,让解题过程更加直观。正是这些题目使得游戏过程有了一些趣味性。不过,由于可操作性带来的低试错成本,有时候解题就不需要太讲道理,穷举法变得更加可行——如果要认真讨论游戏作为教材的功能性的话,这其实是需要注意的一点。
令人惊讶的是,《作业疯了》能把远离课堂的我们带回到聚在一起讨论题目的时光里。如果说社交媒体上偶尔出现的“谁敢相信这是一道小学奥数题!”,或是“某幼儿园的入学考试题,你能做出来吗?”会引起一段时间的讨论,那么这款游戏就相当于上述“震惊”的一个合集。大人们想着,笑着,把过去的时光里的某个切片作为生活的调剂。
但是对于学生们来说,这就是生活的全部。
距离今年高考还有10天。我的朋友昨天在群里抱怨说,自己的表弟“死到临头”还在和女孩子连麦玩《王者荣耀》。我把《作业疯了》发了过去。
希望那个男生玩得开心。
我是个坏学生,我并不为此自豪,但这是事实。
对于数学,我从来都保持着厌恶的态度。印数学题的纸是好纸,油墨味道也好闻,可偏偏那些灵巧可爱的阿拉伯数字组合在一起就像食肉的蚂蚁,它们顺着我的手指爬到耳朵上,钻进脑袋里,怎么摇晃都倒不出来。盯着那些冷冰冰的白纸黑字实在太令人窒息,我想我需要空气,我需要看到生命,于是我总选择逃跑,看小说、画画、帮树叶搬家、跟野猫说话……
我的确看到了很多生命,包括生命特征非常旺盛的数学老师,她手里拿着一张17分的试卷,告诉我需要认真习题,不然将来一定要去保卫科接替王大爷的岗位。
我实在是太讨厌数学了,如果不是为了评测,我应该永远不会打开《作业疯了》才对。
但我还是鼓着勇气打开了它,小学的题目嘛,就算自己答不上来,不是还可以随时作弊么?想起学生时代一次又一次给碳素笔芯缠上小抄、给裤腿里写上答案的“丰功伟绩”,我突然就有了点自信。反正手机就在一旁,我一边答题一边查答案总没问题吧?
我错了。
用学渣视角来看,制作组在选择题目上的确下了很大功夫,只是按照学生时代那样的思维,简单把题目复制到搜索引擎里是无法查找到答案的,就算查到几个极其类似的题目,也会因为细节上的差异只能找到解题思路而已。
《作业疯了》并不是“做作业模拟器”,这让我感到十分欣慰,毕竟有不少所谓游戏,都会过分强调功能性,缺失作为游戏最基本的内容——游戏性。除了那些让人想起作业的应用题,《作业疯了》还是有一些带有游戏性质的互动问题,比如“吃巧克力”和“企鹅过冰山”这类问题,就算玩家解题实在吃力,也能运用从游戏中学习到的“先莽一波”战术,通过反复尝试挖掘出解题窍门,从而解题。
既然物理作弊不成,我开始像以答题为主的综艺节目那样使用“场外求助道具”,给远在德意志的表姐发去一张张截图。北欧的信号不如北京好,她每次回复我都要花很长时间,幸好《作业疯了》在每一题的等待时间上都还算充裕,在我等待表姐回复答案的时候,画面上方负责计时的表情符号并没消退几个。
我曾经见过它们彻底消失的样子,当某位以手枪型号命名的老师实在没能找到合适的答案时,画面上开始飘起弹幕,我的角色也要面临“女子单打”的考验,这个时候距离打开题目已经将近半个小时,可以说时间预留的还是十分充足的,并没有一开始想象的那么令人紧张和抓狂。
我们都知道的,当你在《骑马与砍杀》里扯一些奇怪理由“继承遗产”的时候(也就是开作弊器生成金钱),你很快就会过不惯四处跑商的穷日子。在一款以难度著称的游戏中打开作弊器,只会给游戏体验造成灾难性的毁灭,而《作业疯了》不存在这种可能性,除非……你的作弊方式是曾经用功读过书。这很酷,我尊重这种设定,也佩服开发者们在题目上的用心程度,虽然我至今还没能凭借自己的实力打通第一关。
在远程求助之后,我的表姐也开始对这款游戏产生了兴趣,于是我把Demo版本发给了她。表姐从小就是尖子生,做起这些题来像是真的在玩游戏一样轻松。
我问她:“如果你上学时用这种游戏方式去学习和答题,会不会觉得效率高一些,学得更投入?”在我“脑补”的画面里她摇了摇头,“我觉得还是低着头,拿笔在纸上算更舒服一些。”
我的意见和表姐完全相反。在我的学生时代,只要一切跳脱开白纸黑字的课程都是我所热爱的。比如语文老师曾经尝试让我们做过一段时间“思维导图”,那是我交作业最积极的一段时间。假如我的学生时代里能有像《作业疯了》这种形式的考卷或教学形式,用游戏的方式去学习和做作业,也许我会不那么着急跑去呼吸空气吧。
现在看来,《作业疯了》是一个内容用心,但仍旧缺乏一点娱乐性的解谜小游戏,而也许等到很久以后,教育方式变得更加亲切活泼,电子考卷和电子互动课本成为常态,也许它就是年轻人眼里的“上古教育游戏”了吧?希望那个时候的孩子全都能热爱学习,并且全都把打骂孩子、熬夜写作业、哭泣和恐惧当做实打实的笑点。
我也曾在暑假最后一天疯狂地赶作业,但也有几次,我会在暑假头几天就疯狂地将作业写完。并不是我喜欢写作业,我只是享受写完作业后,没有父母的催促和开学邻近的紧张感,还有一整个假期的肆无忌惮。
初进入游戏,幽默的画风和轻松的音乐,让我很快融入了游戏的氛围中。于是我快速点开了第一道题,却和我想的有些不一样。难度不低的益智题真的让我觉得在做作业,欢快的音乐又让我有些难以静下心来思考。幸好制作组贴心地在画面两侧准备了草稿纸和计算器,也免得我再为到处翻找纸笔而抓耳挠腮。
但我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作业是个中性词,但每当我们提到它的时候总会带有负面情绪——没有学生喜欢写作业。学习训练本身就是枯燥乏味的,而游戏需要追求趣味性,这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互相矛盾的。一直有人试图设计出具有作业功能的游戏,但最终的成品为了达到作业的效果,已经很难称得上是游戏了。
游戏当然可以有寓教于乐的功能,但最终还是难以替代作业。很多历史课会将“玩《文明》”作为课后作业,但它也只能作为了解历史某个截面的一种手段,如果真按照充满变数的《文明》学习历史那就成笑话了。
当然,如果放弃掉训练的功能,仅追求逻辑形式上的纯粹之美,《作业疯了》也能让人体验到其中的和谐与趣味。“数独”“数织”这类的游戏,因为严丝合缝的逻辑和极具美感的形式,成为了许多人闲暇时消遣的玩具,我也很享受解题完成的成就感与和谐感。
如果3年前的我得知,今天我在Steam里游玩时长第二游戏的居然是一款数织游戏《Paint it Back》,我一定会觉得自己疯了。
《作业疯了》是个很棒的尝试,它想做的肯定不是一本作业,但从目前的30道题来看,作为一款游戏它可能有些犹豫,出的题目当中既有像作业的,也有像游戏的,也许制作组也拿不准哪些东西更受玩家欢迎,就只能把它们都提供出来。当然,试玩版的内容不多,能玩到的也仅仅是“一年级”的部分,我期待之后见到内容更全更丰富的《作业疯了》的时候,再来下最终的论断。
作为一个中文系毕业生,我现在只敢说自己在RPG游戏里学过奥术,不太愿意承认小学时还学过奥数。因为这玩意实在是太用进废退了,它带来的唯一一点好处就是我现在还会口算20以内的自然数乘法,其他顶多看到之后能辨认出“哦,这是奥数里的×××题”,解题技能早就丢到九霄云外。
《作业疯了》的Demo把主角设定成小学一年级学生,多少有点儿噱头的味道,仔细看题目就知道,其中不乏三四年级、四五年级的奥数题。不过我倒是挺喜欢制作组这种夸张的劲头,甚至觉得再夸张点儿也无所谓——由于时间和运气的关系,我没有刷全Demo的30道题,不过从我做过的部分来看,其实也没有到“变态难”的程度。
如果游戏按照Demo的难度推出完整版,先“疯了”的可能是主播。我已经在不少视频网站上看到主播们玩这个Demo了,大致情况是,抓耳挠腮的多,势如破竹的少,弹幕和评论区里“智商感人”“在线丢人”“太捉急了”一类的留言比比皆是——当然,这些主播也未必真的那么“感人”,毕竟观众喜欢看的就是他们“丢人”,喜欢立学霸人设的主播是少数,满足观众的优越感和娱乐需求也是主播的工作之一。
如果把话题再扯远一点儿,《作业疯了》的制作初衷,开发者已经在宣传视频里说得很明白了:作业太多太难,逼疯了做作业的小学生,也逼疯了辅导作业的家长——这其实是个很让人烦躁的话题。
我知道触乐的读者,或者说能玩到、愿意玩这个游戏的玩家,大多数都没有在现实中养孩子的经验,但只要你去微博、朋友圈等处搜索一番,就会发现家长、年轻人(一般站在孩子一边)和老师面对教育问题各执一词,讨论来讨论去也没有什么结果。
我个人当然也属于没养过娃的那部分,不过虽然没吃过猪肉,好歹也见过猪跑:在出版社工作时,一位前同事是两个孩子的妈,她家大孩子还在上幼儿园,老师布置给孩子和家长的任务(原则上幼儿园不留作业)就让她和丈夫焦头烂额,不敢想象两个孩子如果都上了学,家里是怎样一番鸡飞狗跳的情景。我原本想把这个游戏介绍给她,后来又觉得有在人家伤口上撒盐之嫌,最终还是放弃了。
我喜欢开发者的表现手法,虽然形式上还有取巧的成分,但细节方面还有些容易让人(尤其是年轻人)感同身受的地方。当然,家长们肯定不会都像游戏里的父母那样,一旦孩子没有全做对题就疯狂弹幕攻击,更不会因为做不完作业就把孩子赶出家门。但类似的压力,很多人还是切身感受过的吧。
我想说点和游戏看似有些远的事情。
在另一个(偏差不需要太大的)世界线里,我可能是一名中学教师,但数年前的实习让我发现(或者说确认)自己确实还是更想从事别的工作。这段实习经历也有意外之喜,我发现网络同样极大地改变了教学。
在我上中学那会儿,PPT和投影仪辅助教学已经算是比较常见了,但学习资料、作业基本上全部都是印刷的实体版,没有采用网络传递的形式。到了我实习那会儿,用QQ传递学习资料已经是件很普通的事,甚至有的学校还用上了全套的电子系统——学生在平板电脑上做作业,做完即时发送给老师,相关教辅资料也可以采用电子版。不过,就我所知,当时的这类系统只是把纸张上的内容搬到了屏幕上,其实内容还是一致的。
《作业疯了》的Demo版提供题目数量不算多,其中有的题目给我的感觉很“作业”,有的题目更“游戏”一些。我想了想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发现更像“作业”的那部分往往是要求玩家输入答案的,而更像“游戏”的那部分却是“动起来”的。
“像作业”意味着什么呢,作业提供了条件,要求一个结果,命题人和解题人居于两端,在一定程度上,这是许多人不喜欢作业或试题的原因:它冰冷、没有引导,又颇具难度。
而“像游戏”的意思是,它有一个交互的过程,玩家可以进行许多“多余的”操作,然后能够看见即时的反馈,因此这种方式更具乐趣。
现在,“功能游戏”的概念经常被人提及,但是,如果只是把“功能”的那部分做成游戏的样子,它就很难具有“游戏”的优势。说到作业上,如果想让作业更有趣,把它设计得更像游戏确实是个好办法。
对我来说,把《作业疯了》当作游戏,刨除题材,它只是一款挺普通的解谜游戏;但如果以作业的标准来看,它确实还能称得上是有趣。我已经有些日子没有关注数字教学相关的内容了,不知道现在的作业是怎么设计的,如果作业能更像游戏一些,或许我当年的暑假也就不会在最后一天疯狂写作业了吧。
我对这款游戏慕名已久!
在它刚刚发布消息时,我就在公司群里和老师们商量,给这款游戏来一个众评。果真,没过多久,万能的拖泥老师(赞美拖泥老师!)就搞来了试玩版。
但在我上手玩它的半小时后,就不由产生了些许失望之情,因为在我看来,它真的没有那么难!绝大部分题目应用的知识都很简单,也正是因为不够难,解出题目后获得的智力满足感也很有限。
这可能和我们拿到的试玩版只包含“小学一年级”的内容有关,题目中应用的逻辑和数学知识也基本上是在“小学生的能力范畴”之内的。不过,要是真有哪位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能够在《作业疯了》中回回考满分,那大约只能有两种可能:其一,这是一位世所罕见的智力天才;其二,经历了惨无人道的奥数训练……
对于一位受过脑筋急转弯和高考考卷荼毒的成年人来说,《作业疯了》并不会把人搞疯,它可能只会把你逗乐,毕竟,题目的设计还是挺有趣的。
最后,我想接着熊老师的话头,继续说几句。在另外一个(偏差不需要太大的)世界线里,我可能会去研究商业游戏在实地教学中的应用可能。先不要管触乐到底都找了些什么奇奇怪怪的人来做编辑,总之,我曾经还算认真地考虑过这事儿——当然最后还是没去。
在我的印象中,的确有几个老哥曾经尝试过把游戏带入课堂,例如《文明3》就曾在历史教学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不过,也不是所有尝试都有好的效果,我的一位老师曾经试着用《第二人生》(一款类《模拟人生》网络游戏)去当做数字媒体课程的教材,结果收获一片差评。
在我们去考虑怎么把游戏应用到教育中时,总难免出现这样的困局:一款具有高度游戏性的、优秀的电子游戏,很难适用于群体性的大范围教学——它不是上手难度太高,就是“教育性”内容不足,玩家们会花大量的、不必要的时间在重复劳作上。至于本身就作为教育工具开发的那些“游戏”,它们通常一点儿也不有趣。
《作业疯了》真正的价值在于,它在游戏与教育相结合的探索领域内尝试了一小步。它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游戏,也肯定不会是最后一个。我相信“游戏化”或许是未来教育领域的一个可行方向。
最后的最后,我还是想补充一句,“游戏”其实是个有魔力的词,如果你去给两组学生分发同一张试卷,告诉其中一组“这是个游戏”,另一组“这是场考试”,前一组会比后一组表现出更强的内在动机——你看,我和我的诸位可爱同事们,花了小半个下午,对着一张小学数学试卷做得津津有味……
(游戏试玩版由发行商Gamera Game提供,有兴趣的玩家可以在本作的Steam页面查询和加入玩家群领取试玩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