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乐夜话:必须站在聚光灯下,这是这个时代的普遍困境

所有的观众都是另一个形式的主角,而舞台没有边界。

编辑熊宇2019年09月04日 17时11分

触乐夜话,每天胡侃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图/小罗

艾历克(Alec Holowka)去世了,他是一位游戏开发者,代表作品是《林中之夜》(Night in the Woods)。他的死亡伴随着许多讨论。

他的为人如何,是如何死亡的,到底是谁的过错……这些问题我查了不少资料,看到了许多种说法,最后的了解却不比“一无所知”多多少——许多资料和讨论互相拉扯,又混入了许多没有被彻底证实的判断。所以,这篇夜话不是来谈论事件和真相的,至少就这件事来说,事情到底如何我们还无法得知。

这里想聊的是另一件事:真相难以寻觅,信息却能飞快传播。

在艾历克的生前身后,争议始终围绕着他,总有人被谴责。在艾历克逝世前,独立游戏开发者佐伊(Zoe Quinn)在8月28日发布了一篇文章,声称她受到了艾历克的虐待。这篇文章掀起了大批对艾历克的谴责,也有一些人认为佐伊是在胡言乱语或炒作。在艾历克逝世后,谴责佐伊的言论则成为了主流。

舆论根据事件不停变换,却也参与到了事件的变换之中。佐伊声称自己被虐待,这是真的吗?艾历克是因为铺天盖地的批评而自杀的吗?我们不知道。我们能看到的是,评论常常是先于真相的,并且可能带来各种各样的结果。在许多时候,评论者既是事件的观看者,也是事件的参与者。

真相很难被揭示……这并不是这个时代独有的现象。现代人看历史,几乎有理由对历史材料的每一条提出怀疑,而我们也的确很难做到确切的证实——历史记录留下的或多或少算是定论了,却依然会时常显得不可信。在信息时代之前的人们,离当今意义的“真相”就更远了。在农耕时代,人们的视野只能局限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对周边发生的事情是后知后觉的。

也因为农耕时代的密闭,“真相很难被揭示”算不上什么大问题——生活圈子就这么大,哪儿来那么多需要了解的真相呢?每个人都拥有对周边的关切,这种关切当然是微不足道的。

信息时代打破了闭锁的壳,今天是9月4日,异国的佐伊在8月28日发布了一段文字,现在我们都讨论这个事儿好几天了。技术为当代人提供了关切远方的可能,也将这种来自远方的关切反馈给每一个个体,所有人都以某种方式联结起来,如同字面意义,这是一个“网络”。

虽然被联结,在网络中的每一个体仍然是独立的。一件事情发生在网络中的一个人身上,同处于网络中的其他人仍然无法确知真相——不仅是真相,哪怕是面对着同一个对象,不存在什么真相的问题,也会因为每个人的不同而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有时候我会幻想这样一个场景:每个人都身处一个嵌套循环的舞台上,观众在看着台上的表演,发表着自己的评论。然而定睛看去,台上竟然也是一个带有观众席的舞台,你所看的表演既包括台中之台的演出,也包括台中观众的议论。或许回首望去,自己身处的观众席,也是在一个舞台之中。里里外外的演员和观众们,既是同类,也是异类。

基于这种想象,我对许多东西心怀恐惧,我们在评论,也被评论,这些东西都有眼下无法想象的意义。置身旷野的人固然获得了极佳的风景,却也失去了遮风避雨的场所,最终,总有许多东西避无可避。

可不管怎么说,也没有谁能回到小国寡民时代了,那种古旧的安全感早已一去不返。

我们只能对逝者致以哀思,然后继续自己的生活,并对目所能及的事情继续投以自身的关切。我还不知道艾历克的全部故事,但却可以猜到,这样的故事一定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发生。这个时代就是会把一群陌生人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新的集体生活,而每个人都会在被迫的联结中做出自己的选择。

这些选择可能很重要,也可能并不重要。

1

编辑 熊宇

xiongyu@chuapp.com

还是想养狗

查看更多熊宇的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