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恐怖中,人也只是想找点乐子罢了。
这段时间,出于纯粹的个人兴趣,我复习了一些古早的哥特恐怖电影和怪物电影。这类电影大多拍摄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画面带有浓重的胶片颗粒质感,片中各种超现实的事物,比如怪物之类,基本靠模型或者特效化妆。即便如此,它们制造的氛围感和恐怖感也丝毫不会减弱——或者说,和现在精致CG能够做到的恐怖相比,有一种不一样的气质。
我个人把它总结为古早风味的服化道和摄制水平自带的“异样感”。当时很多低成本B级片热衷于使用过于鲜艳、不自然的血浆,纯手作的血肉模糊的道具比起现在的特效总显得有一些夸张和用力过猛;一度风靡的铅黄电影更是热衷于花里胡哨、充满未来主义风格的塑料味装饰和现在看来高度刻意和性化的凶杀镜头。这些元素的大量使用很少像如今的恐怖片那样,用极度写实的氛围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到害怕,我对它们更多地抱有一种“又恶心又想看”的猎奇快感——反正它们怎么看都不像真的。
有些导演会刻意把这种不真实感放大,让影片在恐怖之余掺入了一丝幻想、浪漫的风味。我中学时代非常喜欢的导演蒂姆·伯顿(Tim Burton)乃是其中翘楚。他的作品多半围绕哥特恐怖题材展开,比如《圣诞夜惊魂》《剪刀手爱德华》以及相对来说更中规中矩的《断头谷》。但他经常在看似恐怖的剧情中加入各种夸张浪漫、如梦似幻的镜头,比如乘着鲜花飞天的女巫、落在怪物苍白脸颊上的飞雪,使得他的作品显著区别于其他同类导演。
相应的,现在不少恐怖电影为了追求特定的风格,也采取了一些复古的拍摄手段。除了砸钱实拍和做模型之外,新近上映的《异形:夺命舰》据说就用了和初代一样、让演员穿怪物皮套的表演方法。还真别说,初代《异形》那个皮套单拿出来看其实相当“蠢萌”,手脚看起来都笨笨的,全靠拍摄时的各种阴暗环境、烟雾遮挡以及神出鬼没来吓人。一旦知道它实际上是什么样之后,我重温起来也不怎么觉得害怕了,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恐怖游戏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各种图形CG技术发展到现在,哪怕是中型成本的恐怖游戏,和恐怖片的视觉效果也已经大差不差了,像是“异形”风格的《蔑视》在美术上看起来已经能够直接照搬到电影中,只是玩法和电影“深空尖叫”的主旨相去甚远,更想表达一种血肉邪神的心理恐怖。其他能把怪物做得逼真的作品更是要多少有多少。但如果只利用技术优势制造各种恐怖造型、肢体拼接和光影震慑进行Jump Scare,又很容易被列为廉价刺激——当然我还是会被吓到啦。
到头来,最令我感兴趣的仍然是这类游戏能否给我制造一种陌生感,一种风格化的“恐怖,但不止于恐怖”的感觉。比如吓人到我“云”的时候都要快进的《面容》,故事就发生在一座普通房子里,然而玩家只是走来走去,房子就变成了迷宫,解谜还几乎没什么提示;而魔改小红帽故事《血径迷踪》则把许多正常的玩耍场景做得让人细思恐极。不过,真能像老电影那样有着陌生化质感的游戏,其实并不多。
我想,这也是我在新“异形”上映的当口选择去重温复古恐怖电影的原因。当人们津津乐道于各种栩栩如生的重口味场面,我喜欢的还是那种显然属于幻想的夸张和虚假,仿佛直面自己猎奇又恶趣味的一面:在恐怖中,人也只是想找点乐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