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让“充值要从娃娃抓起”成为现实。
12月23日,北京房山警方受理张女士关于银行卡被盗刷的报案,经过民警调查发现,盗窃张女士的并不是别人,而是她上小学的儿子天天。11岁的天天为了玩手机游戏,偷偷用妈妈的微信转账购买游戏装备,一个月花掉了1300元。
此类事件已经算不上新闻。我们粗略统计近半年来关于“熊孩子充值”的新闻,相似者甚多。
今年9月,丰城市邹先生到银行取钱时,发现银行卡里原本有3万多元的存款,不知何故只剩下几十元。经调查发现,邹先生的儿子在暑假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将3万多元用来购买手游内的角色装备。
今年12月初,孙女士的银行卡被透支了近1.2万元,经民警调查发现,这些钱被10岁的儿子洋洋用来购买手机网络游戏装备。
我们可以从游戏公司、父母、孩子三个角度去分析此类问题。不论从哪个角度切入,似乎都有些老生常谈。举一个身边的例子,我的外甥女今年上小学三年级,会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的各种功能,喜欢在微信里用又萌又可爱的表情聊天。
我问她:“喜欢玩手机游戏吗?”
她盯着屏幕的眼睛转了一下,悠悠地说:“有时候玩,也挺没意思的。”
我追问:“你知道可以往游戏里充值变强吗?”
她笑着说:“那些钱还不如让妈妈带我出去旅游呢!”
年关将至,“熊孩子充值事件”进入高发期。给广大有孩子的读者提个醒,防患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