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黑市”的由来在于,“躲过那些寡头资本家的控制来干些‘非法’的事情吧”这样的需求。而网络和现实之间关系这个问题,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关于“物理感觉”的全新思路。
关于IDPW,坊间的传闻不多,他们第一次大范围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是在2012年。那年,他们发布的一个名叫“无所谓啦”(原名是“どうでもいいね!”。顺带一提,facebook上日文的“赞”就是这里的いいね!)的Chrome网页插件获得了当年日本文化厅媒体艺术祭新人赏。
这个“无所谓啦”插件的主要功能就是只按一下,就能一下子把facebook自己页面上的所有“赞”的按钮都按了。现在,他们还在自己的官网上提供这个插件的下载,有需求的读者可以下载一试。
而IDPW自身——根据他们自己的说法——是一个已经存在了超过100年的神秘组织了。这个组织的主要活动主题就在于,用各种方式把网络和现实连接起来。
很老套,对吧?这听上去就像是一个对网络不太了解,甚至觉得网上都是妖魔鬼怪的人才会在21世纪还提出这样的话题,并洋洋得意吧?但是IDPW的做法很不同:比如在一篇white-screen.jp的采访中,制作了上面那个插件的IDPW正式成员萩原俊矢就谈起了他们的第一次线下活动:
“那次活动的名字叫做《#000001 featuring ‘手’》,主题是关于手。我们在聊天的时候谈起,以前的话基本上是用鼠标键盘什么的来操作电脑,但是最近的智能机都是通过手触摸屏幕来获得情报发送信息的,所以我们就以‘手的交互界面’做主题了。当时主办方准备了不少菜,我们就用手来吃这些料理。……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重置自己的感觉(感官)。”
从第2次例行活动开始,他们就开始了实际意义上的连接网络和现实空间的行动,比如说找了一群想学跳桑巴舞的人,但是没有老师,需要在活动当时通过聊天软件去找,于是他们就一边开着派对一边用聊天软件不断发送“Where are you from? Can you dance Samba?”这个问题,最终还是没有找到。这次活动的整个过程也被放到了Ustream进行直播,所有的评论都在说,“这是什么啊。”
还有一次,他们戴上耳塞和遮挡视线的眼镜、调低市内光线来模仿那些老人的感受,以此“敬老”。“虽然这次活动涉及到了虚拟体验,但就是和网络没什么关系就是了。”
如果说,对网络和现实的老套讨论主要集中于如何在网络(虚拟)中重现现实、甚至超越现实——时至今日,VR的种种野望也在重复这种行为——那么,IDPW的做法则是如何在网络已经泛滥、已经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的现在,再反过来将网络中的虚拟行为放到现实中重现的一种尝试。
这听上去特别吊诡。因为在网络(虚拟)中模拟现实这个做法其实是暗含一个主题的,那就是说,现实才是一种日常、一种感觉,就像每天吃饭喝水吸雾霾一样——用高中政治课本中马克思主义式的话来说,就是现实是网络(虚拟)的基础,而网络并不是天然地、理所当然的存在;但是,IDPW的做法则是建立在承认了网络无处不在、已经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已经渗透到了日常之中甚至成为了一种新的现实,(请喘一口气)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现实和网络(虚拟)是互为基础的。
我想您一定已经被我绕晕了。其实IDPW主要还是想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我说网络已经是一种现实了,就和吃饭睡觉喊外卖一样,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已经不能再说“虚拟是对现实的模仿了”。你同意吗?
作为一个有着号称100年历史的古老秘密组织,IDPW也会做一些符合它“秘密风格”的活动,比如说召开一个名叫“网络黑市”(INTERNET YAMI-ICHI)的活动。根据维基百科IDPW这个词条的信息,“网络黑市”从2012年的第一届开始,已经召开了15届了,并且IDPW成员的足迹遍布世界,包括了阿姆斯特丹、台中、首尔、纽约、伦敦,根据他们的官网,最近一次则是在今年5月下旬在莫斯科召开的。
网络黑市是什么呢?就是一个交易任何与网络有关的东西的市场。这也是一次关于网络和现实连接的尝试。
网络黑市的点子来自于IDPW的成员千房。当时,千房制作的一款App被苹果商店以“功能太过简单”这个理由拒绝上架,于是千房的想法就是,我可不可以绕过苹果的审核,直接面对面地用USB线之类的把这个App传给那些想要这应用的人呢?
所以这就是“黑市”名称的由来:躲过那些寡头资本家的控制,来干些“非法”的事情吧。
网络在诞生之初就被冠以自由的名号,但是我们发现,时至今日,反而在网络世界的垄断和寡头商业才是最严重的。SNS焦虑症的出现就是一个例子,因为这正好说明了这些被高度垄断了的社交平台如何影响到了现实生活;而最近,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对用户的限制也越来越多,可以说是在最近2、3年中激增的。
反抗这种“监视社会”的行动,其他还有专门公开政府、企业、宗教等机密情报的组织WikiLeaks,以及名叫“丝绸之路”的专门交易不正当物品的真·黑市网站。这里的“网络黑市”活动也可以说是其中的一端。
那么,这个网络黑市上具体卖了哪些东西呢?这里有一个名叫“网络的后街”(Back streets of the Internet)的纪录片,具体叙述了黑市中出现的商品和这些东西的由来。
在视频中有一个卖家名叫渡边,他出售的商品是石头——不是艺术品,没有任何主义和晦涩名词的附会,也并不经由哪个著名人物之手,就是来自山口县的普通河边的石头。每块石头售价140日圆(10块钱左右),并附有石头的3D数据。
为什么要卖石头呢?渡边说,在美国有一个名叫Justin Kemp的艺术家,他做了一系列名叫“把这些加在网络世界中吧”(Adding to the Internet)的作品,主要就是把一些现实世界中有的,而网络中没有的东西加到网上。
“网上几乎不会有关于石头的数据吧。但是你看,在现实世界中,我们有那么多的石头,到处都是。……所以我就捡了一些石头,把给他们一个一个地建模,并且加上独一无二地IP地址。这样,我们的网络世界会更加丰富吧。”
其中,还有一个名叫“网络大叔”的角色,可以带你一起玩现实版的推特。具体操作是这样的:你去关注(follow)一个人的推特,于是就实际跟在他的后面(follow);然后,你要转发这个人的推文的时候,就必须要大声念出他推文的内容,等等。
很神奇吧?但是这些物品和这些角色在网络黑市上都非常有人气。IDPW的成员大野对此评论说,“那些石头在30分钟之内就全部卖掉了,这也证明了空间这种概念的异常性吧。……冷静想一想,真的,你其实真的不需要一块石头的。”
读到这里的读者一定会问,卖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和我之前说的那些有的没的到底有什么关系?我这里有一个特别找打的回答:因为无意义其实就是对垄断的最好反抗。
另外,如果我们实际看这些在网络黑市上卖的东西,并且归纳共同点的话,就会发现,它都是一种现实对网络的模仿。
这是一种用真实来模仿虚拟的行为,或者说,用真的东西来模仿假的东西。
为什么要这么干?因为,就像我在上面说的那一大段拗口的解释一样,当虚拟已经变成现实,“假的”已经进入“真的”以后,对于“假”的反思反而更容易让我们感受到早已远去的古老的真。千房甚至还觉得,“有的时候你就会渐渐开始认为,物理身体这个东西真的很碍事”。
最后留一个简单的问题给各位读者:你能猜到为什么这个组织取名叫做IDPW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