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乐夜话:成功的光环

人们热爱成功学,成功就像自带美颜的相机,洗去各种污点。

编辑高洋2016年07月18日 18时58分
触乐夜话,每晚为您盘点与游戏相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图和设计台词:小罗
图和设计台词:小罗

南方人物周刊报道《球球大作战》

上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发布了一篇人物特稿,《从高中辍学生到手握1亿用户:吴萌的十个成长故事》。这篇文章在前言中说道:

高中辍学生、巨人85后副总裁吴萌制作的产品意外杀出重围。不依靠分发渠道、零广告投入,不到一年时间,他带领四人小团队制作的《球球大作战》成长为全行业难以置信的爆款,DAU(日活跃用户)突破1500万,注册用户1.3亿。对于众多仍在苦苦挣扎的中小创业者,吴萌的故事是一部典型的励志片,给了他们突围的希望与继续坚持的勇气。本文通过记录吴萌成长的十个故事,探寻该爆款产品成功背后的因果逻辑。

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传统媒体视角的报道,用数万余字详细记录了《球球大作战》制作人吴萌的创业故事。

抛开一些主观因素,单纯从一篇人物报道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称得上翔实,如果你不了解吴萌,你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来了解他的创业历程。但我不喜欢这篇报道,这并非完全因为我不喜欢《球球大作战》这款产品。不管我喜欢不喜欢,《球球》的成功是个客观事实,它值得关注和报道。

在我眼中,这篇文章的问题在于,其描述的游戏并非游戏本身,而是名为“创业”的一个附属阶段。这是一篇对“创业成功者”的报道,而并非“游戏制作者”的报道,文章的主旨,始终在追寻某种“成功者”的因果逻辑,人们相信成功并非偶然,而来自某种积累,是因果的体现,是态度的体现。文章用了大量的片段来描述吴萌过往的创业历程中,那些和用户打交道的经历,这些积累让吴萌懂得真正的“接地气”,也成就了《球球大作战》。

而作为一篇人物特写报道,这篇文章充满了对成功者的美化,当然,对于成功者,人们本能地崇拜,但这篇报道中,采访者仿佛完全被受访者的自我陈述说服了。这让文章的细节描述读起来有点失真。比如当提到《球球大作战》刚推出的情况时,文章是这样描述的:

在《球球大作战》之前,巨人主打游戏都是类似《征途》的MMORPG(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网游)风格。为避免玩家对球球产生先入为主印象,并避免外界的过高预期影响游戏发展节奏,球球对外一直打“Superpop& Lollipop”工作室名号。主创团队也非常低调,埋头研发,从不露脸。但在该工作室对外披露的信息中,能隐约找到一些伏笔。比如,有文章提到该游戏制作人是高中辍学生的背景,正是吴萌本人。

而所谓“隐约”的“伏笔”,以及“低调”的作风,我们看到的景象则是这样的:

QQ20160718-1

人们热爱成功学,成功就像自带美颜的相机,洗去各种污点。在我接触到的业界中,曾因《全民三国大战》之流的抄袭而大肆批判、面对《球球大作战》的成功又大赞精妙的人群拥有惊人的重合度,我时常会想,假如《全民三国大战》获得了真正的成功,他们会怎样,精分吗?

当然,这个诘问实在太苛刻,世界并非非黑即白,谁能做到道德上和谐一统完美无瑕呢,我自己也做不到。对同一件事物,其成功与否到底会何种程度影响地我的判断?我很难估量。在内心产生怀疑时,还不得不用各种理由来说服自己。说起来也是挺自相矛盾的。

另外,就像这篇报道文末说的那样——机会只属于那些抓住用户需求,把产品做到极致的人。这当然是一句谁都会说的漂亮话,你也不能说,这句话是错的。虽说当它被用到游戏上,真是让人觉得无比地违和。但当它描述的对象是《球球大作战》,又变得不那么违和了。

 

外交部谈PMGO:“不知情。而且我没工夫玩手游。”

一则来自路透社的报道,同时也是今天题图的主题。在15号的记者会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面对记者提问PMGO会不会造成安全问题时回应:“不知情。而且我没工夫玩手游。”

QQ20160718-2

0

编辑 高洋

562681269@qq.com

沙扬娜拉。

查看更多高洋的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