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18岁生日最大的实感,就是从那之后,我可以拿身份证光明正大的进网吧了。
昨天,腾讯宣布了一个消息,他们在文化部的指导下,上线了“家长守护平台”。
什么是家长守护平台?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可以帮助家长控制自己的未成年子女玩游戏的平台。这个平台主要有这么几个功能:
这个消息公布了之后,整体来说,大家的看法是比较正面的,认为腾讯是在做好事,“未成年的游戏行为应该受到一定程度的规制”,这个观点基本得到了广泛赞同。而一些质疑的部分,主要是集中在实际效果能有多大。
大家都记得曾经的游戏防沉迷系统,一个典型的形式大于实际意义的东西,当年任何一个未成年人,可以随便弄一个身份证号糊弄过去,甚至不需要是真实身份证,只要是符合身份证的排列规则就可以。
相对来说,腾讯的“家长守护平台”要有实际意义得多。我特意拿自己和同事的QQ号测试了一下,在实名认证环节失败了,因为他的身份证显示的年龄已经超过18岁。我们试着随便换了个身份证,也失败了,系统提示身份证对不上。
但这仍然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家长要获知孩子的QQ号,并且取得孩子的同意——绑定环节,不仅需要孩子的QQ号,还需要输入正确的密码。
一旦绑定成立,孩子在腾讯游戏中的行为家长就一目了然了。比如在不该登陆的时候登陆了游戏,家长都会获知,甚至可以直接强制孩子下线——这个功能目前只支持13款腾讯的重点游戏,据我们获悉,最终腾讯开发和运营的所有游戏都会支持这一功能。
当然也并非没有漏洞——孩子完全可以给父母一个不常用的QQ号,或者另外注册一个QQ号用来玩游戏。QQ号的注册和获取实在太容易了。目前不太确认在这一点上腾讯是否有什么另外的配套方案来避免,否则可以说,这个家长守护平台的实际意义仍然不大。
以上这番话是站在家长的角度来说的。对于“家长守护平台”,理性上我非常支持,但感性上有点矛盾,我想起了小时候。
如果是十年前的自己,毫无疑问,我一定会非常痛恨这个平台——谁喜欢被家长管着呢,而且是这种几乎无死角的管制。尤其是我这一代,家长普遍是70后80前,大多数当时对网络和游戏都没什么好印象,只是一味封堵。
我小时候家庭环境并不算和谐,尤其是后来发生了一些变故,导致原本还算优等生的我在高中三年级彻底破罐破摔,成天逃课,网吧通宵,和父亲之间的关系一度非常恶劣。
假如父亲在这个时候拿出这么一个工具,我不仅不会配合,也许还会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
家长守护平台不会适合我这样的家庭,它适合的,应该是那些听话的乖孩子,或者说,至少是孩子表面上服从于父母管制、有着良好沟通的家庭。不过对于这些家庭而言,用不用这个平台其实没差。
本质上家长守护平台是个工具,也只是个工具,父母若真想合理控制孩子的上网和游戏时间,光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工具上是不行的,关键还是在于人,在于理解,在于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很多事情都是道理上没差,就比如不允许未成年人进网吧一样,你要问我支持不支持,我是支持的。但在我们读书的当时,有哪个男生是没有进过网吧的吗?基本上没有。
子女和父母、上一代和下一代、掌控和逃脱掌控,这会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另外如果有家长用了这个平台,那他的孩子一定会超级期待自己的18岁生日,那一天,家长守护平台会解除对他的监护,这会成为他脱离家长掌控所感受到的最有实感的一件事。
对我来说,18岁生日最大的实感,就是从那之后,我可以拿身份证光明正大的进网吧了。
上一次夜话我提到我在玩《仁王》。
当时的进展是5小时,怨灵鬼。现在小一周过去了,我每天都会抽一两个小时玩,在30次落命之后,我终于带着满满的一背包仙药扛过了怨灵鬼,怨灵鬼最后一丝血的时候,我也只剩一丝血,我不敢靠近,保持着距离,硬是拿10个火药弹把它给扔死了。
现在,我到了第二个女BOSS面前,我没注意她叫什么。
希望下一次夜话的时候,我已经开始打第三个BOSS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