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林正英1985年的电影《僵尸先生》开创了港式僵尸片道路后,这群身穿清朝官服,靠跳跃移动的中式僵尸,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并在各类影视、游戏作品中出现。
昨晚是万圣节前夜,也是许多网络游戏依托节庆日进斗金的又一个日子,比如《守望先锋》今年就开启了“万圣夜惊魂2017”活动。这个活动将在明天结束,比起去年试水性质的匆忙,今年丰富的皮肤充满了诚意,游戏中一向作为中国元素代表的小美也换上了似曾相识的中式恐怖衣装——清式僵尸服。虽然这身衣服可能乍看不够美观、可爱,但它富含的意义远比看上去要多得多。
站立行走的人类尸体虽然看似都是亡者复生,实则在设定上中西有别。西式僵尸,更准确一点可以称其为“丧尸”,已经广为人知并横行于游戏电影领域多年,英文写作“Zombie”。这个词来自巫毒神话的系统,发源自17世纪的海地。在文学作品中,“Zombie”最早用于影射被白人和资产阶级剥削的黑奴形象,也因此常常在后世作品中扮演“资本主义世界的敌人”。近代丧尸形象的创始人是前些日子去世的乔治·罗梅罗,从罗梅罗发展到现在的丧尸基本上已经老少咸宜,没有多少当初的种族和阶级色彩,而是成为纯粹的大众娱乐符号了。
中式的僵尸,英文写作“Jiangshi”,完善的概念设定兴起于中国明清时期,属于中国神话系统,依据万物皆有灵的概念,它类似于由人类尸体变化来的妖怪,具备一定知性,并且承接古代中国的道教修行观,存在着等级和上升空间,明代国民小说《西游记》里所描绘的白骨精,就是一种典型的中式僵尸(尸妖)。
近代典型的中式僵尸形象则由一系列香港电影所铸造,其中1985年的《僵尸先生》被普遍认为是 “定义级”的作品,片中BOSS僵尸身着清朝官服的形象,也成了无数后人模仿致敬的对象,包括今天的《守望先锋》。
僵尸片的兴旺发达,甚至远销国外,都与一位“道长”的毕生努力有关,他就是堪称中国“僵尸教父”的林正英。在出演《僵尸先生》里经典的道长形象之前,林正英本人参与幕后工作多年,合作对象是大名鼎鼎、以真功夫打入好莱坞的李小龙。林正英在李小龙系列功夫片中担任“武术指导”这一重要的核心职位,这身份如今类似于漫威系列超级英雄片里的特效总监,即便观众们不熟悉但从业者大多如雷贯耳。因此,由他亲自出演电影,也必然会引起多方的兴趣,这也为僵尸片后来能迅速传播扩散埋下了伏笔。
《僵尸先生》大获成功,这部投资850万港币的电影,光在香港的票房收入就净赚2000万港币,并且在我国台湾省也火爆异常。这样的成绩,对一部小成本影片来说简直是沐浴天光,在收割了一票奖项后,片中饰演两个顽皮徒弟的许冠英、钱小豪也与师傅林正英一起形成了铁三角般的公式,源自茅山仙术的世界观亦为后世诸多作品所模仿——今天很多中式奇幻作品里的道家形象,或多或少都受了这部《僵尸先生》的影响。
随着《僵尸先生》的成功,它的续作《僵尸家族》顺理成章地在1986年上映,并把僵尸热潮带到了日本。这部电影讲述了具有家庭感情的僵尸夫妻寻找僵尸儿子的故事,进一步提升了僵尸形象的亲和属性,可爱的小僵尸与人类小孩玩耍的情节也颇具感染力。这种糅合了现代与古典,并且带着几许柔情的中国僵尸片,让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普通日本观众以及电影爱好者非常受用。
这部影片还进一步稳固了僵尸片的市场,在之后的5年中,有近百部僵尸片在中国影坛喷涌而出,令其他取材思路类似的怪兽类、恐怖类题材望而兴叹,也使得脱胎于武打、鬼片、喜剧的僵尸片独立成章,成为一个重要的电影类型。
然而过度商业榨取的结果必然是迅速地衰败,在1991年林正英最后一拼的《非洲和尚》后,僵尸片走过了它的生命周期,在后续赌神、警匪题材的挤压下失去了生存空间。之后林正英也在1995年转战电视剧领域,并靠《僵尸道长》延续了辉煌,这部电视剧也是现今不少人的童年回忆。
长久的劳累最终以癌症的形式击垮了林正英,他在1997年与筹备中的《僵尸道长3》一同仙逝。林正英之于僵尸片的地位,类似周星驰之于无厘头喜剧,因此他的去世,等于也是为香港僵尸片时代画上了句号。
80年代兴起的僵尸片热潮,自然也影响到了许多其他领域,比如当时新锐的电子游戏。前文提到的《僵尸先生》,在日本以《灵幻道士》为译名十分火爆,甚至还因此推出了还原度较高的FC同名游戏,美版叫做《Phantom Fighter》——从传播角度讲,哪怕是后来上过Steam平台的《仙剑奇侠传》都没得到此等待遇,只有民间英文版。
其他FC游戏里也没少出现僵尸形象,比如《火炮》(Gun-Dec)、《恶魔城》以及《鲁邦三世》等等,就像日本的忍者、俄罗斯的伏特加一样,清服僵尸成了当时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仅有的片面认识之一。
当90年代僵尸片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之时,影响后世日系作品颇多的个性格斗游戏《恶魔战士》于1994年闪亮登场,恰逢格斗游戏正处于主秀人设、搭建世界观的发展阶段,僵尸娘Lei-Lei(有时写作“Hsien-Ko”)以诸多承旧创新的特点令人印象深刻,后来她1997年推出的OVA动画版里也颇占戏份,她的CV更是找来了因《EVA》而大热的宫村优子,可见对这个角色地位的看重。当然,这也进一步巩固了西方老外们心中对“清服僵尸”的深刻形象。
此外,因卡普空一贯的“卡裱”式商业运作,Lei-Lei还客串出场了一些游戏,比如《口袋格斗》《街霸方块》《NAMCO X CAPCOM》,在同时代的角色里曝光率不低,奇怪的本子也不少,算是游戏世界里的中式僵尸明星了,她“似清而非清”的中国风服装构造思路,也许还间接影响了今天小美皮肤的设计吧。
在技术水平刚与国际接轨的上世纪90年代,国内否认游戏产品里也少不了僵尸的身影。例如在《仙剑奇侠传》中,玩家就会遭遇中国版“浣熊镇”。恐怖的音乐、令人绝望的迷宫、狰狞的亡灵系敌人,使得黑水镇的故事直到现在都影响着老一辈玩家。不过,由于游戏设定年代关系,游戏里的僵尸当然不穿清服,但它们基本符合中国神话系统的诸多设定,比如服用糯米糕解尸毒等,这是港式僵尸片即将僵死之际在游戏领域留下的投影之一。
1996年《生化危机》横空出世之后,游戏界的西式丧尸题材逐渐火爆,大行其道,中式僵尸却伴随着它的神话系统一起渐渐在游戏里销声匿迹。本土游戏因为经济、文化等复杂原因发展不利,僵尸粉们只能指望在海外的奇幻作品里邂逅那些客串杂兵或小BOSS的中式僵尸。一般这些致敬性质的设计都很有情怀感,比如《恶魔城》的僵尸永远打不死,只是打够HP后能贴上符让它停止行动,一旦攻击它就会碰掉符咒,还要重打。
僵尸片不是无缘无故受宠的,在缺乏网络的80年代,富含了民俗、武打、幽默、恐怖等元素的僵尸片,远比同时期其他题材信息含量大,自然看起来精彩纷呈。
上世纪的70、80年代是许多现代流行的影视文学元素的起飞的阶段,围绕某个形象展开故事是当时电影界的主流手法,这种手法对文化描绘有着“小酌怡情”的效果,让普通观众不必了解复杂的原作世界即可享受优质的精神休闲,如通用公式一般平易近人,还客观上加强了不同国家地区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
80年代也是香港喜剧片发展成形的重要时期。港式喜剧各有特色,成龙大哥、周星驰都是从这段时间开始锤炼到自成一派,僵尸片亦然。僵尸片往往借助深厚的喜剧积累保持剧情节奏,再配上各种鬼片特有的恐怖向背景气氛,最终形成了僵尸片特有的中式黑色幽默。
除了大众熟悉的武打、恐怖元素之外,克制僵尸的道家法术也是民族情怀的具现。传统的道教文化本就有修行以进化自身的勤勉精神,符合群众口味;而如西方炼金术士一般借助各种天然、人造的道具做法除妖,则彰显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人力胜天”精神。要对付僵尸,手里得握桃木剑,痛扁巨大怪兽时就换成了人造钢铁巨神的操纵杆,其精神内涵是一样的。
由此可见,港台僵尸片惹人喜爱的最大原因在于其整合了当时众多流行元素,这使其不仅有着足量的深度和广度,还进行了不失文化本色的现代化创新。后来,在这个题材的过度开发中逐渐为了创新而盲目搞怪,甚至丧失本色,这是后续僵尸题材缺乏影响力以致被外来的丧尸文化反杀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3年上映的《僵尸》(又名《七日重生》),以曾与林正英、许冠英组成师徒铁三角的钱小豪为主角,在前两人皆已故去的日子里,奉上了敬意满满的集大成创新。虽然这绝非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僵尸片,也不是林正英风格的喜剧,但片中充满了感悟与情怀,集结了众多老演员的架势也颇有几分空前绝后的意味在里面。
影片结尾的制作名单部分出现了令人动容的纪念文字,结合钱小豪少有的以真名入剧出演,这都使得《僵尸》描绘的失落感与孤独情绪亦真亦幻,也许经典的僵尸形象终要盖棺入土,但它延伸出的元素和情怀还有未来。
如此经典红极一时的中国神怪形象,当然值得好好利用,就像曾经获得辉煌的方式一样,中式僵尸需要一些“重新定义”的新鲜血液来恢复生机,过于陈腐的糟粕则应该丢掉。
说回小美皮肤,僵尸形象出现在曾是2016年度大奖得主的《守望先锋》里,也不仅仅是单纯为了讨好中国玩家。细细想来,小美的设定本来就是入冻多年后的再起,颇有科学世界的僵尸意味,如僵尸般“水火不侵”的冰箱技能也成了无数人的噩梦,至于使人渐冻再击杀的普攻方式,更让许多老外盛赞她简直“Evil”(邪恶),多种职业逃避美妈追杀的恐惧阴影至今未解,真是没有人能更适合这款僵尸皮肤。唯一的可惜之处在于,《守望先锋》里对这个题材的演绎,目前为止仅仅是止于皮肤而已。
在国产游戏日趋崛起的今天,也许国人应该重新审视一下土生土长的神怪们,它们固然难免有沿袭传统的迷信糟粕,但其中也不乏久经考验的文化核心。如果能够再一次“现代化”,也许古旧的中式僵尸们也能重新复活转世为人吧。
*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触乐网站观点。